1-3歲兒童性格培養
2.教孩子正確的建立“自我”
這一時期的孩子強烈要求擺脫大人的庇護,希望按自己的想法玩耍,而不愿再事事聽從大人的擺布。常常什么事情都爭著自己干,想做什么就要立即去做,想得到什么就非得到不可。如果大人不同意,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不止,所以很多家長都感到這個階段的孩子難帶。
其實孩子正是在利用反抗來建立“自我”。因為這時孩子常常覺得自己能干了,不愿意處處受大人支配,便以不服從、哭鬧來達到這個目的。這一現象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什么都想干的愿望,盡量為孩子創造更多發揮獨立性的機會。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可以裝作不知道,暫時不去理他,或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游戲。這樣孩子的反抗心理就能得以緩和,并有助于促進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如果大人對孩子管教過嚴,用過多的“不行”和“鎮壓”來制止反抗,會阻礙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相反,如果為了不讓孩子哭鬧而一味地取悅迎合孩子,則會滋長孩子任性、固執等非理性的意志萌芽。
3.自我意識和占有欲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的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等概念,但對“你的”和“他的”等概念又比較模糊,所以對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一切東西只要他喜歡他便認為都是自己的。因此當家長發現2歲的孩子搶奪同伴的東西時,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厲聲斥責。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歲左右)和自我意識水平的提高,在正確的教育下孩子會克服這個問題的。
但如果孩子經常搶奪同伴的東西,家長就應當給予正確的引導?梢宰屗^大的孩子交往,較大的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會制止他的搶奪行為。
相反,如果孩子的東西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搶奪,就讓他和較小的伙伴交往以減少受侵犯的機會。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讓別人玩,而大人卻強制孩子讓出,這不僅不能使孩子學會“禮讓”,還會使孩子感到大人也要占有他的東西,結果反而會促使他產生更強烈的占有欲。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可用引導的方法,讓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令孩子從中體會到與同伴一起玩的歡樂。
4.如何與小伙伴交往
2~3歲的孩子愛找小伙伴玩,但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獨苗”,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很少,同時又缺乏社交鍛煉,很容易與小伙伴發生不愉快。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一些社交技巧,鼓勵孩子說出“我跟你玩好不好”等話。讓他知道別人的東西,未經許可不能亂動,有任何要求必須先征得對方的同意等。家長平時也應尊重孩子,不過分干涉孩子的游戲方式和內容,讓孩子體會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尊重別人。
為孩子選擇年齡相近的伙伴,如果在相處過程中發生小摩擦,若不影響安全,不妨讓孩子自行處理,孩子的社交能力會在處理與同伴矛盾的過程中增強。如果發生較大的沖突,可將孩子暫時隔開,等他感到跟朋友玩比被隔離更有趣時,教他懂得分享、等待、輪流等觀念。家長不要剝奪孩子與人相處、處理問題的機會,因為只有遇到問題,孩子才能學會解決問題。
5.孩子的性別意識
2~3歲是孩子性別理解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家長要對孩子及時進行性別教育,使孩子對自己的性別形成正確的認識。孩子對性別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應首先從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開始。大約2歲半左右,孩子就開始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自我性別認識完成后,孩子會很高興地接受,并學習被社會所認同的相應性別的行為。3歲以前的孩子主要在家庭中生活,所以家長對孩子性別意識的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小時候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識混亂,將有礙孩子日后心理社會性的發展,特別是影響其性心理的正常發展。并且這種不正確的性別認同一旦形成,往往很難改變。為了使孩子在建立正確性別意識的基礎上得到個性的全面發展,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