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冊課外閱讀第四單元檢測題
第四單元檢測題
一、語言的實際運用
1 、選出下列句子括號內銜接連貫、貼切的一組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療養院里休養。()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巒和綿延不斷的樹木。
①這兒的景色真是美極了!
②那兒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靜靜地矗立在錢塘江邊, ④六和塔在錢塘江邊靜靜地矗立著,
⑤帆影點點的江面上碧波潮激,
⑥江面上帆影點點,碧波粼粼,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
2 .選出與下面句子銜接連貫的一項。
自從“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 、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 翻譯作品日見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 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 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答:
3 .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上下文銜接較好的一項是:
①遠處看,山項上明顯地有座寶塔。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項上。
②遠處看,寶塔明顯地坐落在山項上。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項上。
③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話。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這些活,連見也沒見過。
④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這些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連見也沒見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
二、閱讀
(-)
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設有調查是不可能的發言權的。②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畦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③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④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⑤而這種“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幾乎到處都有。 (6) 斯大林的話說得對:“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 (7) 當然又是他的話對:“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8) 除了盲目的、無前途的、無遠見的實際家,是不能叫做“狹隘經驗論”的。
4 .這段文字 8 句話,按議論文結構來分,可分為幾層?用 || 線畫出來。
①③③④⑤ (6)(7)(8)
5 .這段文字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么?
答:
6 .這段文字在批駁錯誤觀點時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
答:
7 .文段中的“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等是講什么的?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點?
答:
(二)
都市中 cao ()雜的市聲,刺鼻的煙霧,惡 lie ()的空氣,以及隨之增加的神經衰弱。
哮喘、冠心病等等,都需要森林幫助我們解決。
然而,長期以來,城市與森林擺不到一起。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人口稀疏的古代也許是寫實的,但在現在想無“車馬喧”怕是難于上青天了。②拿北京來說,不僅城市缺少樹木,郊區也是西風烈烈,草木零落。馮琛庵的詩不是說“煙封鳥道云難渡,風起西沙日易昏”么?出現這種景象的原因,人們容易想到的是自然條件不好,降水量少,山上土薄石厚,森林長不起來。然而實際應該倒果為因來認識,(正是因為這里的森林被破壞了,保存不住水土,而樹木也就難以再繁殖起來。)于是水土流失愈加嚴重,導致了惡性循環。
北京及其他附近地區,從前并不缺少森林,名人邱浚在《大學衍義補》曾談到這一點。他說這些地方原是“溪徑狹 ai (),森林茂盛。”“不知何人,始于何時,乃以薪炭之故,營繕之用,伐木取柴,折枝為薪,燒柴為炭,致使木植日稀。”
北京的森林的破壞始于何時,確難考證,但大抵是城市興起以后,特別是金、元、明、清定都于此,破壞就加劇了。不過從金朝統治者經常在北京近郊打獵,還聽到了虎嘯這種情況來看,那時北京地區的森林還是不少的。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八大學院這一帶還可見到“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的景色,樹木是很 mao ()密的。那時北京地區的“海子’也比較多,水是比今天充沛的。但隨著帝京的繁榮,森林的破壞也愈加嚴重,到解放時,留給我們的就是大片的石質荒山和頻繁的風沙。
解放后,北京植樹造林有成績,然而,后來竟被誣為“桃紅柳綠害死人”,于是“不為城市老爺造樂園”,連以前全市營造的四萬多畝公園綠地,也被破壞了將近六分之一。現在北京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綠地僅有三點九平方米,兩國外有些城市,如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多達每人七十多平方米,真的做到了都市如園林。我們呢?應該急起直追了吧!
8 、在文中四個括號內,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can () lie () ai() ai() ma )
9 .結合上下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零落
薪
急起直追
頻繁
10 .找出下面句子的主干。
現在北京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綠地僅有三點九平方米。
答:主干是:
11 .這篇文章的論點是什么呢?
答:
12 .這篇文章有幾個論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 1 ) ( 2 ) ( 3 )
13 、這篇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運用了( 1 ) ( 2 ) ( 3 )
(三)
壘上成山,匯水成河,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人偏不相信。他們總愛走捷徑,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夢想在頃刻之間轟然成就大業。
財富是依靠積累的。有人善于儲蓄而致富。有人卻輕視每月幾十塊錢的儲蓄,以為如此細數不如花光痛快。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天上掉下來一袋鉆石,地上抬到金元寶,或是中彩票獲獎數千萬元,一夜致富。當然,這種人只能是空想而已。
對于學問,其理亦然。積累一分學問,便是充實一分生命。積累時看是無用,到用時卻是珍寶,受用一生。然而不少人卻輕視每天讀一頁書、寫一頁筆記,而相信吃什么藥便能智力陡增,然后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一夜成了才子。殊不知天下的學者并不是吃什么藥吃出來的。
積累不足而過早成名得志并非好事。正像有些人銀行存款不多卻喜歡擺排場、講闊氣,打腫臉兒充胖子,結果弄得手頭持據,捉襟見肘,被人笑話。有的人因為寫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詩,反映不錯,受到輿論稱贊,出名獲獎。可是由于作者的積累并不厚實,到手的榮譽又摧毀了他們繼續進取的決心,于是再無新作超越已有的成就。
“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這句話看似矛盾,卻深含哲理。漫長和于回即是不斷刻苦積累的過程,而走捷徑達到的目的,往往曇花一現,甚至“欲速則不達”。
為了人生成功的大廈,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不懈地搬沙砌石。
14 、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
15 .文段中哪兩個自然段都擺出現實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情況進行對比論述的?
答:
16 .下面各組短語哪一項在文段中全都是寫積累的?請挑選出來。
A 、每月幾十塊錢儲蓄天上掉下來一袋鉆石抬到金元寶中彩票獲獎數千萬元
B 、每天讀一頁書、寫一頁筆記
C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一夜成了才子
D 、寫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詩
答:
17 .指出下面的語句沒有運用比喻修辭的一項。
A 、壘土成山,江水成流,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B 、殊不知天下的學者并不是吃什么藥吃出來的。
C 、而走捷徑達到的目的,往往曇花一現。
D 、為了人生成功的大廈,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不懈地搬沙砌石。
答:
三、片斷作文( 40 分)
18 .課室(或學校、或社會)需要安靜(或干凈,或講文明)
要求: 1 、先要確定題目(這次作文的題目就是論點); 2 .要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可例證、可對比、可引證、可打比方等。
答案:
六冊四單元
一、 1 、 A (從文句的意思來看,文句是介紹療養院的景色美。①②的區別是“這兒”還是“那兒”的問題。從文句可知,是回憶去年夏天到過的地方,因此應用“那兒”才恰當。應選②。③④的區別在于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③強調錢塘江邊的景一六和塔靜靜地矗立著;④強調六和塔怎么樣。從文句后半部分:“江岸后邊”有什么什么可知,前邊的語流也應該是“在錢塘江邊”有什么有什么才妥當,因此應選③比較好。根據語流,⑤ 6 句中應該選 6 較好,因為 6 是介紹“江面上”有什么什么,與上面的分句,與后面的分句才連貫銜接。) 2 、 AD 兩項開頭就說“這些翻譯作品”,前而缺少交代,突然出現了“這些”,與上句接不上。所以可以先排除。 BC 兩項中, B 項的“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有語玻素養,多指人的平時的鍛煉和修養,此處用“中國學術文化”來限制不合適。
而且,“促進”夸大了“翻譯作品”的作用,屬用詞不當。故造 C 項。
3 、第一組①②兩句陳述的對象都是寶塔,內容是說遠看近看感到位置不同。②句中兩個“寶塔”都處在主語的位置上,顯然比①句好。
第二組中的③,兩個主語都是“他們”,銜接沒有錯誤。但分析④,就會發現“這些活”指代詞的位置發牛了變化。”“這些活”指代上句的賓語,位置與賓語相接,顯得緊湊,又,“這些活”同時作兩個分句的主語,讀起來也感到順暢據此當然選 D
二 ( 一 )4. ① || ②③④⑤ (6)(7)||(8) 。 ( 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分層次的 ) 。 5 、錯誤的觀點是: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狹隘經驗論”。 6. 運用了例證法:舉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欽
差大臣滿天飛等現象;運用了引證法;引用斯大林的話為論據。 7 、這些詞語形象、生動、通俗易俗地比喻那些不了解情況、指手畫腳、亂發號施令的主觀主義者、官僚本義者。從中可以知道,作者在運
用語言方面形象、生動、通俗的特點。(二 )8. 依次為: cao cao lie ai shan 、花草凋謝;柴火;馬上振作起來,迅速趕上城市綠化水平較高的地方;次數多。 10 、綠地有三點九平方米。 11 、北京得要森
林。 12 、( 1 )森林對城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北京缺少森林,( 3 )解放后北京造林雖有成就,但差距還很大。 13 、 ( 1 )引證法,引馮琛庵的詩形容北京缺少森林;( 2 )對比論證法,和澳大利亞的堪培拉人均綠地占有數對比;( 3 )例證法,北京森林被破壞的事實。 ( 三 )14 、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應該不斷積累。 15 、第二、三自然段。 16 、 B B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