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境 品讀感悟 探索體驗--《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教學
品讀感悟 突破難點
關于領悟文中語言表情達意的特色。我是這樣來突破的:我在課中尊重兒童原始表達,讓其真情流露;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體會其語言的真意。我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更活躍、更為開闊的實踐平臺:抓住提領全文的關鍵句品讀全文,感受父子“了不起”,采用讀中劃(相關語段)、讀中寫(體會)、讀中想(感人鏡頭)、讀中說、讀中思、讀中悟(表達方法)、讀中議(解難),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引領學生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凸現了兒童主體地位,但也不忽視老師的導引、組織、學生活動的促進者,適時點撥,積極鼓勵。如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現狀,掌握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規律,尋找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和接合點,利用豐富多彩的評價語言,順水推舟,滲透語言表情達意的特色、讀書方法,這樣自然貼切,不著痕跡地教給了學生人物對比描寫特色,不斷列數字寫父親挖掘時間之漫長、之艱難的特色,及人物外貌描寫的特色,讀書方法等。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到不僅痛快,而且很踏實,是因為我實實在在給了學生營養。
探索體驗 化解疑點
作為教師還必須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需求,尋找最近發展區,加強教學設計的啟發性和針對性。我設計了一個質疑問難的環節,鼓勵學生帶著各自感受快速默讀課文,看看還有沒有沒弄懂的問題,學生潛心讀書后,提出的問題就是他們的困惑與需求,這是純開放性的。我在此過程中歸因析理,針對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真正的難處,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求積極、高效地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既享受到了探索的快樂,也享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更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不是讓我痛快,也不是踏實,而是興奮。課堂評價是課堂上師生、生生間交流的基本手段,更是一種綜合能力。我注重了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讓學生充分享有發言權,表述自己觀點,發表意見,善于傾聽他人意見,注意到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注意了語言的豐富性、有效性、激勵性、引導性,為學生做好示范,從而使課堂和諧,真正讓學生“人在語言中漸漸長大,心在語言中慢慢享受”。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望專家和同行們不吝賜教。
這樣的課堂教學真精彩
――評李小東執教的《地震中的父與子》
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NextPage]李小東是恩施市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師。她憑著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細膩的課堂教學風格,前不久在參加市、州語文優質課競賽中技壓群雄均獲一等獎的第一名。
李老師執教的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李老師的課堂教學特色,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精”。從這個“精”字派生出五個詞,即精深、精確、精巧、精妙、精辟。
一, 文本解讀——精深
李老師就《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研讀不少于20遍,因此,熟讀成誦,甚至背得滾瓜爛熟。這還不足以值得稱道,真正讓人佩服的是李老師自己先把這篇文章讀成了一幅畫,再把文章讀成一句話,那就是“父子了不起”。只有教師把文本解讀深透了,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準確地與文本對話。
二, 目標定位——精確
本節課屬于第二課時,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李老師在確定目標時重點以讀為主線,以情感體驗為載體,以聽、說、讀、寫、思為實踐平臺,以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為效益優化,展開教學,抓住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點,突破在讀中領悟語言表情達意的特色的難點,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 流程設計——精巧
李老師的教學流程是這樣設計的:“師生對話,激情導入——以情入境,突出重點——品讀感悟,突破難點——探索體驗,化解疑點——創讀升華,拓展延伸。”這樣的設計一是緊扣了教學目標;二是體現了時代特色;三是突出了教學重點;四是回歸了語文本源。
四, 情景創設——精妙
首先,李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當時美國洛杉磯發生地震的真實感人的場面的視頻,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這種毀滅性的地震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這樣為學生走進課文,研讀文本奠定了基礎;然后,李老師又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和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問題創設對話情景和問題情境。以情激情,情景交融,這就是李老師的匠心獨運所在。
五, 課堂語言——精辟
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過渡性語言,還是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都很精美、精辟、精彩。例如李老師在評價學生時說,這樣的表達真清楚,可以說是言之有理;我發現你有一雙慧眼,找得很準;你在讀中已經動情了,如果你再把字都準一點會更好;它最先抓住這個機會,就讓他來說吧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時,引導學生自己朗讀,自己感知,自己品味,自己想象,自己領悟,而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地去理解課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畫”、“字中之情”。給學生以自能獲取知識,自能開發智力,自能陶冶情操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