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動起來
根據上述參照標準,下面筆者以高一經濟常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一框為例,構建一個以新課程理念為靈魂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與各位同行切磋交流。第一步:激趣導入 調動興致教師若能設計出一個新穎有趣的開頭,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參與熱情,喚起學習動機,激活思維,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本框可設計這樣的導語:“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員工較多,你將會采取什么樣的分配方式,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這一問題,學生很容易說出按勞分配,或至少說出這方面的意思。教師稍作點評,自然引出新課。第二步:設置情境 提出問題教師的提問要講究藝術性,不能太直露?筛鶕虒W內容設置探究情境(如通過多媒體展示案例、圖片、漫畫、名人名言、熱點問題、名片名段等等),創造性地設計問題。根據本框的重難點,可設計下列問題:問題一:張三(工人)在集體企業上班的工資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開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勞動收入嗎?都是按勞分配嗎?這一問題是針對容易混淆的按勞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三種分配方式設計的。問題二:趙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責任田,靠種田掙錢;他的大兒子是某國有企業職工,平時有工資,逢年過節還會有一些獎金福利;二兒子被一家民營公司聘為總經理,工資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紅;女兒是工程師,利用雙休日為一家私營企業當技術顧問,掙點外快;他的母親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問:趙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來自何種分配方式?這一問題是為幫助學生區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設計的。問題三:1 我國現在為什么不實行平均分配了?為什么不能提前實行按需分配呢?2 同學們是否發現本框與上一框的課題在結構上是一致的?這是偶然的嗎?談談你的看法。3 “不勞而獲”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嗎?結合實際想想允許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何積極意義?這三個小問題是針對課本上關于我國現行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的三點表述而設計的。第三步:思考討論 解決問題對上述問題不能采取簡單的師問生答,然后由老師很快給出答案了事。建議按照以下環節進行教學:環節一:指導讀書 獨立思考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學會獨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自我發現的能力。環節二:分組討論 相互交流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在討論前可以分組,討論過程中做好記錄,特別是要記錄下經過討論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環節三:多邊互動 集體探究 這個環節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分享探求知識的喜悅和快樂,展示自我風采。同時教師和其他同學對所展示的觀點進行相互評價。環節四:共同總結 提煉升華 在展示各自學習成果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教師要注意將帶有明顯價值取向的觀點呈現給學生,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以達到對探究主題的升華。第四步:關注社會 拓展提高在步驟三的基礎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價值的發散性問題,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來的人們的喜悅心情。但當人們左右看時,就會發現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差距相當大。于是產生了困惑,產生了不平衡。你能體會到當前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存在嗎?應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一差距?第五步:自主感悟 走進生活讓學生言簡意賅地談出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所得到的收獲,如何帶著收獲走進新的生活。學完本框內容應該有這樣的啟示:按照我國現在的分配制度,我們學生確實應該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既可以為社會作貢獻,也可以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以上就是本框題的教學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筆者在此構建的教學模式并非絕對的,只是為各位同仁特別是青年教師提供一個參考,不足之處還請指正。新課程為基礎教育打開了一片自由發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都能開辟出真正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全有賴于我們的教師帶著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耕耘、去發揮、去創造,去呈現新的氣象、新的風尚、新的成效。 參考文獻:①②③引自《中國傳統教育》第263、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