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他著有周易卦氣輔四卷,虞氏逸象考二卷,尚書篇目考二卷,毛詩注疏糾補三十卷,續王應麟詩地考二卷,群經異義四卷,劉向年譜二卷,儀禮釋宮考辨二卷,史記、漢書、南齊書校勘記,說文解字校勘記,宿壹齋詩文集。光緒六年,卒,年八十有六。
弟榮宗,字翼南。著有說文引經考異十六卷。同時為穀梁之學者,有南海侯康、海州許桂林、嘉善鍾文烝、江都梅毓。侯康自有傳。
許桂林、字同叔,海州人。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少孤,孝於母及生母,無間言。家貧,不以厚幣易遠游,日以詁經為事。道光元年,丁內艱,以毀卒,年四十三。桂林於諸經皆有發明,尤篤信穀梁之學,著春秋穀梁穀傳時日月書法釋例四卷。其書有引公羊而互證者,有駮公羊而專主者。陽湖孫星衍嘗以條理精密、論辨明允許之。又著易確二十卷,大旨以乾為主,謂全易皆乾所生,博觀約取,於易義實有發明,別有毛詩后箋八卷,春秋三傳地名考證六卷,漢世別本禮記長義四卷,大學中庸講義二卷,四書因論二卷。嘗以其馀力治六書、九數,著許氏說音十二卷,以配說文。又著說文后解十卷。又以岐伯言“地,大氣舉之”。氣外無殼,其氣將散;氣外有殼,此殼何依?思得一說以補所未及。蓋天實一氣,而其根在北,北極是也。北極不當為天樞,而當為氣母。因采集宣夜遺文,以西法通之,著宣西通三卷。又以算家以簡為貴,乃取欽定數理精蘊,撮其切於日用者,著算牖四卷。生平所著書四十馀種,凡百數十卷。甘泉羅士琳從之游,后以西算名世。
鍾文烝,字子勤,嘉善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候選知縣。於學無所不通,而其全力尤在春秋。因沉潛反覆三十馀年,成穀梁經傳補注二十四卷。其書網羅眾家,折衷一是。其未經人道者,自比於梅鷟之辨偽書、陳第之談古韻,略引其緒,以待后賢。文烝兼究宋、元諸儒書,書中若釋禘祫、祖禰謚法以及心志不通、仁不勝道、以道受命等,皆能提要挈綱,實事求是。又著論語序詳正一卷。卒,年六十。
梅毓,字延祖,江都人。同治九年舉人,候選教諭。著有穀梁正義長編一卷。
陳澧,字蘭甫,番禺人。道光十二年舉人,河源縣訓導。澧九歲能文,復問詩學於張維屏,問經學於侯康。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篆隸無不研究。中年讀諸經注疏、子、史及朱子書,日有課程。初著聲律通考十卷,謂:“周禮六律、六同皆文之以五聲,禮記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今之俗樂有七聲而無十二律,有七調而無十二宮,有工尺字譜而不知宮、商、角、徵、羽。懼古樂之遂絕,乃考古今聲律為一書。”又切韻考六卷、外篇三卷,謂:“孫叔然、陸法言之學存於廣韻,宜明其法,而不惑於沙門之說。”又漢志水道圖說七卷,謂地理之學,當自水道始,知漢水道則可考漢郡縣。
其於漢學、宋學能會其通,謂:“漢儒言義理,無異於宋儒,宋儒輕蔑漢儒者非也。近儒尊漢儒而不講義理,亦非也。”著漢儒通義七卷。晚年尋求大義及經學源流正變得失所在而論贊之,外及九流諸子、兩漢以后學術,為東塾讀書記二十一卷。
其教人不自立說,嘗取顧炎武論學之語而申之,謂:“博學於文,當先習一藝。韓詩外傳曰‘好一則博’,多好則雜也,非博也。讀經、史、子、集四部書,皆學也,而當以經為主,尤當以行己有恥為主。”為學海堂學長數十年。至老,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光緒七年,粵督張樹聲、巡撫裕寬以南海朱次琦與澧皆耆年碩德,奏請褒異,給五品卿銜。八年,卒,年七十三。
他著有說文聲表十七卷,水經注提綱四十卷,水經注西南諸水考三卷,三統術詳說三卷,弧三角平視法一卷,琴律譜一卷,申范一卷,摹印述一卷,東塾集六卷。
侯康,字君謨,亦番禺人。道光十五年舉人。少孤,事母孝。家貧,欲買書,母稱貸得錢。買十七史,讀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學。及長,精研注疏,湛深經術,與同里陳灃交最久。嘗謂:“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者左經也,經十一卷者公、穀經也。今以三傳參校之,大要古經為優。穀梁出最先,其誤尚寡。公羊出最晚,其誤滋甚。”乃取其義意可尋者疏通證明之,著春秋古經說二卷。又治穀梁以證三禮,以公羊雜出眾師,時多偏駮,排詆獨多。著穀梁禮證,未完帙,僅成二卷。又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注史,嘗曰:“注古史與近史異,注近史者,群書大備;注古史者,遺籍罕存。當日為唾棄之馀,今日皆見聞之助,宜過而存之。”因為后漢書補注續一卷,三國志補注一卷,后漢稱續者,以有惠棟注;三國志杭世駿注未完善,故不稱續也。又補后漢、三國藝文志,各成經、史、子四卷,馀未成。又考漢、魏、六朝禮儀,貫串三禮,著書數十篇,澧嘗嘆以為精深浩博。十七年,卒,年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