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王心敬,字爾緝,鄠縣人。乾隆元年,舉孝廉方正。心敬論學,以明、新、止至善為歸。謹嚴不逮其師,注經好為異論,而易說為篤實。其言曰:“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孔子論易,切於人身,即可知四圣之本旨。”著有豐川集、關學編、豐川易說。
沈國模,字求如,馀姚人。明諸生。馀姚自王守仁講致良知之學,弟子遍天下。同邑傳其學者,推徐愛、錢德洪、胡瀚、聞人詮,再傳而得國模。少以明道為己任。嘗預劉宗周證人講會,歸而辟姚江書院,與同里管宗圣、史孝咸輩,講明良知之說。其所學或以為近禪,而言行敦潔,較然不欺其志,故推純儒。山陰祁彪佳以御史按江東,一日,杖殺大憝數人,適國模至,欣然述之。國模瞠目字祁曰:“世培,爾亦曾聞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乎?”后彪佳嘗語人曰:“吾每慮囚,必念求如言。恐倉卒喜怒過差,負此良友也。”明亡,聞宗周死節,為位哭之痛,已而講學益勤。順治十三年,卒,年八十有二。
孝咸,字子虛。繼國模主姚江書院。嘗曰:“良知非致不真。”又曰:“空談易,對境難。於‘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語,精察而力行之,其庶幾乎!”家貧,日食一粥,泊如也。順治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
韓當,字仁父。國模弟子。自沈、史歿后,書院輟講垂十年,而當繼之。其學兼綜諸儒,以名教經世,嚴於儒、佛之辨。家貧,未嘗向人稱貸。每言立身須自節用始。人有過,於講學時以危言動之,而不明言其過。聞者內愧沾汗,退而相語曰:“比從韓先生來,不覺自失。”疾亟,謂弟子曰:“吾於文成宗旨,覺有新得。然檢點於心,終無受用,小子識之!”味其言,則知其學守仁之外,亦近朱子矣。
邵曾可,字子唯。與韓當同時。性孝友愷悌。少愛書畫,一日讀孟子“伯夷圣之清者也”句,忽有悟,悉棄去,壹志於學。姚江書院初立時,人頗迂笑之。曾可厲色曰:“不如是,便虛度此生。”遂往學。其初以主敬為宗,自師孝咸之后,專守良知。嘗曰:“於今乃知知之不可以已。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不爾,日用跬步,鮮不貿貿者矣。”孝咸病,晨走十馀里叩床下問疾,不食而返。如是月馀,亦病。同儕共推為篤行之士焉。卒,年五十有一。曾可子貞顯,貞顯子廷采,世其學。
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魯。諸生。從韓當受業,又問學於黃宗羲。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宗周人譜,曰:“吾知王氏學所始事矣。”蠡縣李塨貽廷采書,論明儒異同,兼問所學。廷采曰:“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后,原學蕺山。”又私念師友淵源,思讬著述以自見。以為陽明扶世翼教,作王子傳;蕺山功主慎獨,作劉子傳;王學盛行,務使合乎準則,作王門弟子傳;金鉉、祁彪佳等能守師說,作劉門弟子傳。康熙五十年,卒,年六十四。
王朝式,字金如,山陰人。亦國模弟子。嘗入證人社,宗周主誠意,朝式守致知。曰:“學不從良知入,必有誠非所誠之蔽。”亦篤論也。順治初,卒,年三十有八。
謝文洊,字秋水,南豐人。明諸生。年二十馀,入廣昌之香山,閱佛書,學禪。既,讀龍溪王氏書,遂與友講陽明之學。年四十,會講於新城之神童峰。有王圣瑞者,力攻陽明。文洊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欽順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朱。辟程山學舍於城西,名其堂曰尊雒。著大學中庸切已錄,發明張子主敬之旨。以為為學之本,“畏天命”一言盡之,學者當以此為心法。注目傾耳,一念之私,醒悔刻責,無犯帝天之怒。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時寧都“易堂九子”,節行文章為海內所重,“髻山七子”,亦以節概名,而文洊獨反己闇修,務求自得。髻山宋之盛過訪文洊,遂邀易堂魏禧、彭任會程山,講學旬馀。於是皆推程山,謂其篤躬行,識道本。甘京與文洊為友,后遂師之。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有七。
京,字健齋,南豐人。負氣慷慨,期有濟於世。慕陳同甫之為人,講求有用之學。與同邑封濬、曾曰都、危龍光、湯其仁、黃熙師事文洊,粹然有儒者氣象,時號“程山六君子”。著軸園稿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