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能力。教材將“氣候復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后,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系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內容點析1.關于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布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了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布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布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布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于,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布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后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通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