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對此題的理解。【東西干濕的差異】關于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后,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后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關于活動題中了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季風氣候顯著】對于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布有什么不同?風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么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并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制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關于臺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布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并播放臺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