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的氣候
(板書)二.寒潮
1. 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 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臺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臺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臺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臺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 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么是臺風?它發生在什么時間?
(2) 觀察課文圖象,了解臺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 臺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臺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臺風及其危害。然后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范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 影響我國的臺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中國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 臺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 大風回破壞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三、臺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后xx年,定為國際減災xx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最大,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御和戰勝災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 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連綿細雨,此時正直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詩很多,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梅雨過后,長江流域地區又出現干旱的季節,我們稱之為“伏旱”。
(復習鞏固)了解我們周邊的地區和社區在過去發生過哪些氣象災害,造成了那些危害和損失,人們是怎樣防治的。下節課我們分組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