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影響
二、 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與顧盛同來的有三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他們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
生:(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
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投影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
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的更寬闊,得出共識)
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還對協定關稅、領帶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
三、 鴉片戰爭的影響
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思考下列問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分小組討論)
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畫表格形式作對比表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動等)
1.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文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請大家注重概念結論的理解)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大字和第13頁“閱讀與思考”中的有關資料(將書中本專業投影打出)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杼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貴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