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全冊4
文化生活的變遷
社會習俗的變化
六、問題探究
1.無聲電影里的人說話沒有聲音,用什么辦法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她)在說什么?
2.有的報紙上的廣告太夸張了,那是不是說明它在欺騙讀者呢?
3.我國古代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那么為什么近代以后,許多發明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
七、目標檢測
1.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員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及時聯系
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線電報 b.寫封書信 c.發無線電報 d.打長途電話
2.19世紀70年代上海的人們能夠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是( )
a.廣播電臺 b.因特網 c.電視 d.報紙
3.下列改變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可以提供直接幫助的是( )
a.照相機 b.電影與照片 c.《申報》 d.課本與字典
4.你認為黃興見到孫中山時所行的禮節,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點頭 d.跪拜
5.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改變中,對今天中國成為世界體育強國關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纏足 b、男子易服 c.廢除跪拜禮 d.取消“大人”稱謂
6.下面哪一劇照反映了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
7.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不少新事物、
新氣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裝是什么呢?( )
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車、輪船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會習俗方面,傳統的習慣勢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
c.辛亥革命后開始取消“老爺”“大人”等稱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稱呼
d.鴉片戰爭后,外國人開始在上海等城市創辦報紙,主要給中國人看
9.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
(1)圖一的報紙創刊于哪一年?創辦地點在哪里?它主要刊載什么內容?
(2)圖二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文化出版機構,它的名字是什么?在當時該出版機構主要出版什么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