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祖國統一大業
第13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一國兩制”構想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中國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
2.能力培養
理解實行“一國兩制”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歸納中國為什么能在20世紀末實現香港、澳門的回歸。討論按“一國兩制”構想和平統一海峽兩岸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中國的統一開辟了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并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新途徑。
⑵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⑶了解祖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教學要點
1.重點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港澳的回歸不僅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同時也是我國外交工作一大成就,更為實現中國臺灣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樹立了有說服力的范例。
2.難點
港、澳回歸和處理中國臺灣問題涉及經濟、外交、統戰諸多因素,既有歷史遺留問題,又有現實難題,學生不易理解。
三、導學提綱
導入新課
播放或由學生朗讀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引出課題。
(一)自主學習
1.香港、澳門是怎樣被分裂出去的?
學生討論回顧近代史關于香港、澳門的知識。(教師也可以適當補充)
香港:英國自鴉片戰爭以后,迫使清政府在1842年、1860年、1898年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對香港的統治權(教師可展示香港問題形成的歷史圖片)。
澳門:16世紀中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以先欺騙,后強占的手段,占領了澳門。
2.中國臺灣同大陸有怎樣的歷史聯系?中國臺灣問題的由來如何?
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三國時,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隋煬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清朝于1683年設立中國臺灣府后于1885年在中國臺灣設省)。在近代,日本在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割占中國臺灣。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中國臺灣歸屬中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臺灣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集團內戰失敗,退居中國臺灣。1950年,美國武裝力量進入中國臺灣島與中國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從此造成了海峽兩岸的長期隔絕狀態。
3.什么是“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是如何形成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先是由誰為解決什么問題提出的?
4.我國政府是如何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
(二)小組合作
1.為什么說“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的良策?
2.我國為什么能在20世紀90年代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
3.你認為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有哪些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
(三)課堂展示
1. 什么是“一國兩制”?
2.“一國兩制”的提出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3. 香港是怎樣被分裂出去的?
4. 為什么說中國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 我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時間及歷史意義?
6中國為什么能在20世紀90年代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
7. 結合實際談談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有哪些有力因素有哪些?
8.繪制香港特別行政區旗并說出其含義?.
(四)質疑答辯
1.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祖國統一大業的看法?
2.既然我國政府提出“一國兩制”,為什么不承諾在中國臺灣問題上放棄使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