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學案) 三大改造:
師:同學們提得好。的確,要想把關于三大改造的內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解決掉,下面我們就對上述問題逐一解決。
首先是對農業的改造。
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有關土地方面的一些問題,請你把知道的有關知識說一下。
生:土地改革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
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生: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
(雖然是回顧土地改革的一些知識,但這也是了解學生對這段知識發展域的過程)
師:的確,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對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最徹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們在享受巨大歡喜的同時,不要忽視了我們的國情,那就是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了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會采取什么辦法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看我國在農業方面具體是怎樣解決的?包括時間、目的、原則、形式、結果)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我國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改造加以解答。
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師:黨和政府對農業進行改造,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的方式引導農業走生產合作化道路,同時對手工業亞采取了同樣的方式,黨和政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采取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農業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是個農業國,自然經濟長期存在和發展造成了占絕對優勢的個體經濟。這一情況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對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準備。歷史的經驗表明,革命和建設的發展必須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在對農村和城市的個體私有制經濟改造過程中,必須本著有利于國家建設,又能夠滿足廣大勞動者根本利益的原則,采取穩妥的步驟。為此,黨的政府采取了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針,即繼續保留農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通過合作生產的方式,建立集體所有制經濟,逐步進行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做法一方面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改變了個體經濟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得到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支持,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師:同學們,在農業、手工業改造同時,黨和政府對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也采取措施進行改造。
在這里請同學們一定要知道,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形式上,而且還有獨創。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下面我給大家一點時間,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