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學案) 三大改造:
師:在探討的時候,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解決。
生:什么是公私合營?
生:贖買政策怎么進行?
生:為什么要進行贖買政策?
生:對待資本主義工商業黨和政府采取的態度和農業、手工業為什么不一樣?
師: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恢復、發展國民經濟,首先采取了沒收官僚資本的措施,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同時還接管了一些帝國主義在華企業,把他們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還合理調整工商業,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發展。但是,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在近代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新中國成立后,它的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采用近代化手段進行生產,在工業化建設中有其積極作用。民族資產階級依靠剝削工人的勞動賺取利潤,但具有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希望國家富強的一面。充分發揮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優勢,調動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性有利于工業化的開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黨和政府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針,制定了穩妥的政策,逐步實現改造。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所謂“公私合營”,是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即國家資本主義。全行業公私合營就是指整個行業實行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資本家對企業的資產按固定的利率領區定息,年息為5%,就是有代價的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師:通過閱讀教材,我們知道這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黨和政府采取了贖買政策,將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納入不同程度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最終徹底轉變為公有制經濟。對民族資本采取和平贖買,而不是像對官僚資本那樣采取沒收政策,是由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通過這些措施,既限制了資本主義經濟過分發展給過渡任務完成帶來的消極影響,又通過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資本家利益充分發揮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工業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和平的方式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創造了從資本主義私有制向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經濟過渡的新途徑。
師:公私合營的解釋(影音文件)
師:用事例進行解釋(包括圖片)
師:好了,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弄明白了三大改造的過程,下面我們就要分析三大改造究竟有什么重大意義了,同時探究三大改造的評價問題。
師:請同學們根據我們的學習過程,歸納總結三大改造的結果和意義。
生: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成公有制。
生:三大改造使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生:同時,標志我們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生:我們的農村經濟發展,手工業繁榮,工業興旺。
師:同學們說得好,的確,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績輝煌。但是同學們請想一想,當歷史發展到今天的時候,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總會發現歷史在進步。下面我給同學們一個展示自己政治才能和經濟才能的機會,你們設想一下,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國的發展之路會有什么變化呢?同時會有什么發展的阻礙呢?課文交待了改造過程當中的弊端,請你設想一下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怎么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