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1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并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于“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中國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5.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中國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中國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件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中國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中國臺灣分子的言論。
活動與探究
(任選)
1.比較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故事會:搜集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
第四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重點難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是本課的重點。義和團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利益,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極大仇視和恐慌。帝國主義列強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壓力,令其對義和團運動進行鎮壓,一面直接出兵瘋狂絞殺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兇惡本質。
《辛丑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通過《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的武裝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是本課的難點。學生通過對史實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認識,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努力使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