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歷史小調查(精選2篇)
社區歷史小調查 篇1
第12課
——學習與探究之二
活動目標
在居住的鄉村或社區范圍內,調查工礦企業、學校教育、交通運輸、文化事業等的發展歷史,了解它們對社區發展所起的作用。
學習開展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進行歷史調查和社會調查的能力,并學習撰寫調查報告。
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從實際出發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通過對調查和了解社區發展的歷史,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變化,加深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美好家園的志向;同時培養交流意識和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向學生介紹開展“社區歷史發展調查”活動的方法與途徑,如采訪、座談,問卷調查、查閱有關資料或檔案等。
2.強調調查活動后一定要形成調查成果。成果以調查報告為主,包括開展調查的背景、調查的主要項目,開展調查活動的主要情況、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等要素,
3.根據興趣和社會關系,學生按自愿的原則組成若干小組,并確定各組的調查對象。
4.各組根據調查對象確定課題名稱,明確調查的范圍(時間、地區等),擬訂調查的主要項目、方法和具體提綱,進行人員的分工。這一過程應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加以指導,明確課題宜小不宜大。
5.教師制定活動評價表,對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進行了解、點評。
1.各組根據提綱和人員的分工開展調查研究活動。
2.展示成果。各組推舉一名代表介紹本組的調查成果(文字報告、圖片、數據圖表、網頁等多種形式),其他同學可做補充發言;時間為5分鐘;同時進行評比。
3.由得分最高的調查小組推舉一名代去,在課堂上介紹本組在整個活動中的思路和方法,以利于大家在以后的調查研究中加以借鑒。
4.開展“促進我們社區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等主題的討論活動。闡釋對社區學校教育歷史發展的看法,增強思辯能力,同時體會社區和個人的關系、社區和國家的關系,加強學生對社區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活動過程
6.設計好調查報告的評比標準,各組推選一名同學和教師共同組成評判團進行評比
項目
小組 主題
明確
(5分) 內 容 展示形
式多樣(5分) 總分
(30分)
各要素完
整(5分) 體現歷史發展(5分 提出一定建
議(5分) 得出一定
結論(5分
第一小組
第二小組
第三小組
社區歷史小調查 篇2
〖活動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歷史課要貼近社會、關注現實的新課程理念出發,培養學生探索、搜集、調查和分析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社會人文現象的能力。通過對社區歷史,特別是對姓氏、籍貫、移民等這些與深圳城市特色相關問題的調查,形成對社區歷史淵源、文化特色、發展方向等方面的探究、分析、展望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初步形成學生利用各種途徑調查、收集、整理、研究社會歷史資料的學習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探究社會問題的技能和強化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并在調查探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現實問題的見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土(社區)歷史文化現象的了解,培養學生不但要愛國同時也要愛鄉、愛家的觀念;通過對深圳特區歷史的探究,樹立理性、科學地看待移民文化的學術精神,認同形成“來自全國各地的開拓者共創深圳特區繁榮”的觀念;在社區的調查行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品質。
〖活動準備〗
1.按班級同學姓氏或籍貫分組,查閱整理各姓氏源流及歷史人文資料;
2.調查班級同學籍貫地的分布及遷居深圳的原因、職業分布等;
3.了解比較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移民的原因、流向、特點;
將上述調查結果整理成可供演示的文本材料。
(以上活動準備由學生在課外完成)
〖活動過程〗
1.導入
放映反映客家人歷史文化的錄像片(或幻燈片),以客家人舉族南遷的史實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引出本活動的主題:
社區“姓氏、籍貫、移民”情況的調查
2.展示有關姓氏源流的調查成果
學生活動
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分組介紹班級同學各自姓氏的歷史人文情況(來歷、遷徙、分布、家族名人、籍貫地等)
教師活動
對學生展示的資料進行質疑(可鼓勵同學一同質疑)、歸納、評價。
3.討論姓氏文化對生活的影響
學生活動
談對家族、血緣、祖籍地的看法和感受,以切身的事例說明姓氏文化對生活的影響,并表達對自己姓氏、家族的感情。
教師活動
引導并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
4.了解統計班級同學的籍貫地分布情況及遷居深圳的原因
學生活動
將班級同學的籍貫地分布情況及移居深圳的原因進行分類、統計,并根據統計情況與中國歷次大移民的情況進行對比,再得出結論性的評述。
(此活動環節可考慮邀請學生家長談他們移民深圳的原因和在深圳創業的歷史)
教師活動
協助、指導學生的統計,并根據上述活動的內容,發掘出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熟悉的,可供深入、擴展的探究性學習課題。
5.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開發出新的探究性課題
課題探究方向:
深圳“新客家”現象――深圳新移民祖籍地的人文特征、新移民的社區活動、行業經營情況及未來發展等。
6.交流調查研究方法、落實課題的承擔任務
學生活動
有調查經驗的同學談自己調查研究的方法及調查過程中是如何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的。
教師活動
歸納、完善學生調查研究的方法,贊揚在調查過程中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的精神并強調這種精神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將上述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精神運用于新的探究性課題中。
〖活動拓展〗
師生共同創建“新客家”專題學習網站。
網站建設宗旨:以對姓氏、籍貫、移民等文化現象的探究性學習為契機,以深圳這個移民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為背景,讓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從客家人文歷史的發源、改革開放后深圳“新客家”移民浪潮的出現、新老客家共創特區繁榮,以及移民文化的發展趨向等方面,來整合各學科知識和社會文化資源,為學生探究、關注、展望本土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構筑交互性學習的平臺,加強學生課堂聯系現實的問題意識,從而達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養成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生活、親身體驗實踐過程,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分析、富有情感的學習方式。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