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行為
(三)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體驗信息傳遞的趣味性,信息傳遞在生活中的意義。
引出其他動物的信息傳遞方式。
引導學生分析人類在防治蟲害方面的舉措。
聽一段錄音,猜猜這是誰?體驗人類傳遞方式多樣而高等,其他動物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呢?閱讀教材中黑長尾猴發現敵害時向同伴發出警報以及昆蟲的信息傳遞,說出動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四)小結l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動物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它們的群體生活是如何維系的?總結、質疑,引出探究課題 討論總結: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都是很重要的。
(五)探究螞蟻的通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鼓勵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及時交流。
和學生一起選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鼓勵學生根據常識大膽猜測并進行科學的分析。
3、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補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飼養螞蟻;2)怎樣難使現象明顯;3)把紙片換成其他物體可以嗎?4)注意組內的分工合作;
客觀的評價,鼓勵探究精神,對新的創意給予肯定。
組織學生間的交流和自評參與互評。
4、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1、根據生活經驗說出螞蟻的一系列行為,列出探究問題:1)是否排斥其他群體成員;2)如何識別群體成員;3)怎樣將信息傳遞給同伴;4)螞蟻最喜歡甜食嗎?根據本組的興趣確定探究主題。
2、對所選問題作出認為合理的假設。
3、閱讀教材并結合教師的探究提示初步擬定探究計劃,完善計劃,成員分工,自主探究。
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交流、研究。
(一星期時間)
(查閱資料,實驗)
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反思,完善探究報告。
4、回顧探究中遇到的問題。
方案二: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準備一些《動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資料及有關動物傳遞信息的資料。
(2)面包、魚缸、螞蟻(一窩)、28張正方形白紙片、28片楊樹葉
2.學生準備:課下收集各種動物群居的資料及有關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資料。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獨居的,也有營群居生活的,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你們知道有哪些動物是營群體生活的嗎?
2.這些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整理成體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組做得更多更好。 查資料、討論、總結。
學生可能會將如下動物寫在黑板上。
1.白蟻、羊群、雞群、牛群、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這些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如白蟻的社會行為。
(二)社會行為的特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對學生的總結加以補充,并歸納出以下兩點:
1)社會行為:動物營群體生活,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征
(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2、多媒體播放課前準備的《動物世界》剪輯錄像
1)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
2)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3)一群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