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第三單元復習和能力檢測試題
17.這段文字運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1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18~23題。(12分)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18.畫橫線的語句運用了________與________的說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中加粗的詞“約”“幾乎”能不能去掉?為什么?(2分)
20.這段文字說明的順序是(2分)(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從現象到本質 d.從主要到次要
21.這段文字介紹橋長運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介紹橋面運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2分)
22.“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方法是(2分)(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擬人 d.排比、擬人
23.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2分)
(三)閱讀下文,完成24~28題。(9分)
到中國臺灣觀光游覽,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從臺北市中心乘出租車,不到三十分鐘便可抵達雙溪,現在每年到這兒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數,達二三百萬之眾。面對斑斕古樸的銅器、溫潤的玉器、晶瑩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畫,人們感慨藏品精致、豐富的同時,也會生出許多好奇,為什么這些明清宮廷收藏,會在臺北而不在北京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產生是以故宮文物遷臺為根由的。而這批文物遷臺之前,還經歷了博物館界的創舉——“文物萬里大遷徙”。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當博物院的各項工作走向正常時,因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寶安全受到威脅,故宮文物南遷作為權宜之策被提出。
威嚴顯赫的紫禁城,經過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經營,珍寶秘笈無數,遷運自然以珍品為主。陳列室的展品是經過選擇的精品,屬必裝之列。其次是存于各館庫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館在各宮殿里選拔集中的。裝完這些之后,再到各宮殿去直接選裝。裝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經得起長途運輸的顛簸。故宮工作人員從琉璃廠的古玩商人那兒學到訣竅,即一要裝緊,二要隔離。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及秘書處4個單位分別裝箱編號,從1932年秋開始辦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運出,共裝文物13491箱。
當時有不少人反對故宮文物南遷。胡適擔心數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難免丟失或受意外的損壞,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陽等地多設幾個博物館,將故宮同樣的物件分地儲存。但因政府對文物南遷之事態度堅決,胡適無可奈何,遂以北平圖書館委員長的資格,消極反對該館儲藏的宋元善本書籍的南遷。
魯迅也堅決反對故宮文物南遷。他說倘若“因為古物古得很,有一無二,所以是寶貝,應該趕快搬走也罷,但我們也沒有兩個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現存的古物要古。”面對即將遠離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擬詩道:“闊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此詩發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報》上,而正是這一天,故宮首批南遷的文物起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