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一中 范學英】
〖怎樣利用課文插圖·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課文中的插圖,除了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外,還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既可以是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是觀察能力。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根據插圖內容描繪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壯闊場面。課文中不少插圖可以說是學生看圖作文的好材料,比起教師安寫那些與學生生活沾不上邊的作文來,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河南省濟源市濟水第一中學 王玉霞】
〖激情滿懷 方見碧海蘭天·師生互動,在綜合中求得突破〗
所謂綜合式,就是把語文課融合于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中學以致用,增長風識,培養綜合能力。如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由學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組,分頭行動:歷史小組的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上網搜索、去咨詢老師、圖書收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背景資料,查找這則新聞前后的一些連貫報道;地理小組的學生可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張作戰地形圖;錄制小組的學生可從相關影片中截取渡江戰役的幾個片段加以組合,在課堂上給大家展示、解說;新聞報道小組的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訪問老師,了解新聞表達形式的基本特點和報道技巧,準備給全班同學做以現場報道及解說,于是這篇令人乏味的新聞講讀課,在不自然中就變成了一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活動課,上得直觀生動,貼近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同學們辛苦勞動的成果,他們怎能不售感興趣,并分外珍惜呢?與此同時,這節課看似難以把握的重難點在師生互動中,也自然得到突破,無形又無聲,一切雖是“隨風潛入夜”,但卻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非凡效果。
【湖北省恩施市來鳳縣實驗中學 魏 明】
〖用現代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課堂教學階段〗
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講科學,其次也要講藝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且需要有相當的教育理論修養和正確的教育觀念。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教師把學生僅僅看作是接受知識的角色,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課、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考慮,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甚至是以聽代思的學習。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把學生看作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他們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走進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承認并開發他們的潛能。
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是訓練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歸依”(一張志公)的課程。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教什么”,更要憑借課文“訓練”什么。由注重“讀懂”轉到培養學生“懂讀”。如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可先由學生讀課文。讀完后讓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注意新聞導語,再要求學生用比導語還少的文字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關注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并從中滲透新聞的有關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根據需要高效閱讀新聞的方法,把閱讀的指導同學生的閱讀過程結合起來。這里既教知識又教方法,教法中滲透了學法,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作用這一要求。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葉老語)”學生在校學習課文是十分有限的,但他們通過教師有效的閱讀指導,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能,學到了一輩子都有用的東西,將來就可以在繼續學習以及工作、生活中不斷吸收新營養,增長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