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這種喚起需要的方法在上知識短文或應用文最為實用,最能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第一中學 尹娥梅】
〖淺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散論〗
教材的難易程度不同,要使學生感到難的也新鮮、易的也新鮮,都樂以學習,就需要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教學中對難度大的教材,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化難為易,使其豁然開朗,有個新鮮感。如在指導閱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解題時,結合背景講清“百萬”指部隊之多,“橫渡”指范圍之廣,給人以聲勢浩大,氣勢磅礴之感覺。由于學生初步接觸新聞,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解題學生明確新聞的標題特點是簡明概括,使學生即可豁然開朗,了解本文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構思成篇,化難為易。比較容易的教材,要加深加廣從不同角度探求新意。
【北京市朝陽區垡頭中學 苗春玲】
〖新課標下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借體驗引導〗
有些課文寫作年代久遠,有些則反映的事件學生比較陌生,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打開生活寶庫,強化他們體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學生的情緒也就上來了。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其中的背景資料就離學生太遠,我就把它換成《奧運健兒──劉翔一舉爭冠》這樣的易理解的消息來講。如此這般,學生興趣大增,思路大開,形成了輕松而愉悅的學習情緒。
【河北省商丘市第一中學 王 涵】
〖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我認為閱讀教學中討論、辨析、糾錯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獲得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這種訓練方式的特點是,創造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討論、辨析、解決,讓學生自己經過多次探討、思辨完成。
例如,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要求學生從總體上說我軍的進軍過程,然后,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我軍進軍的路線、進程。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是我中路軍是否首先從中路進軍,突破敵軍北岸防線占領安慶城?二是我東路軍經過一天激戰后,是否將所有抵抗之敵全部消滅并攻占了江陰要塞?
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在小組內發言,互相討論。學生們在經過第一次閱讀后,一般都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扣住關鍵字詞再讀,并討論分析。結果明確了出錯的原因,第一題的肯定回答是對“渡至”這一詞語和長江防線的設置、渡江作戰的歷史背景不夠清楚造成的。第二題的肯定回答則是對“殲滅”、“擊潰”和“控制”這三個詞語的表述程度理解不夠確切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對于這些,我沒有忙于引導和評價。而是要求學生繼續閱讀。在第二輪回答中要求學生自己解決評價問題。反復兩三次閱讀和答問,學生自己逐步感悟到此文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這樣,他們便具備了自己辨別、判斷的能力,還掌握了學習方法,獲得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溪東學校 陳國明】
〖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寧鴻彬語文教學藝術初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階,“無定法”則是高階,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結果。特級教師往往因教學藝術精湛,教學風格獨特為人稱道、效法。年輕教師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可少走彎路,早出成果。且看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的“套路”──妙問生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