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級上《 滋味》有講有練習(xí)
春節(jié)放煙花這件事中能讓人即刻和“我”的心融在一起的,恐怕還是那焦急等待的鋪敘和心理活動的描摹。本來,滿腦子就充塞著“可惜”二字,因為“離年三十還有好幾天”<注意語言和標點,不是“離年三十可惜還有好幾天”)。外婆因為煙花珍貴要等到過年才放;媽媽因為要讓全家、鄰居都來看,要等到年三十再放;好不容易終于盼到大年三十了,又要等吃過年夜飯、天黑再放,真是叫人心急火燎。“時間從來沒有過得那么慢,天空幾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來的。”熬呀,盼呀!感覺到家里人吃年夜飯“沒完沒了”,甚至覺得“天已經(jīng)快要亮了”,實際上是我急切難耐、煩躁不安的心理反應(yīng)。這一段睹其神,窺其心,讓讀者充分理解“我”焦急地等待放煙花背后,那難以壓抑的興奮和沖動。
(2)真摯的情感表達,情趣之中至理。
“情感是一切藝術(shù)作品的靈魂。”《滋味》通過敘寫兒童的趣事,告訴讀者“我”生活中的兩種滋味和對這滋味的解讀,全篇飽含作者的真情實感。
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描繪生活饒有情趣的畫面,而是情趣之中透著理,給人以啟迪。
寫完夜半吃楊梅后,接下來引發(fā)的議論質(zhì)樸、真淳,確是童言,但讓人感到情趣濃郁,飽含哲理。僅就吃某種好東西而言,“我”體驗到的是毫無感覺、毫無印象的、無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東西更難受(不吃還沒這份感覺)。這里,沒有夸大、沒有拓展,純粹就是談吃的滋味,吃好東西的滋味,吃好東西沒感覺的后悔、難受的滋味。也許,在孩子來說,這種表達是再簡單、直白不過的了,但也正因為如此,也是極富個性、獨到的心理表白。難道這只是說吃嗎?讀到這里,難道你就不會想到,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很多的滋味就是如此么?
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先寫吃楊梅沒感覺的滋味,再寫放煙花的樂趣。為什么要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寫呢?為什么同是自己喜歡的,得到的滋味卻完全不同呢?掩卷深思,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意在表明:同是滋味,“品嘗”過程不同,嘗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體驗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這個道理滲透在極富情趣的事件描寫之中,這樣既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又使結(jié)構(gòu)清晰、流暢。
四、重難點導(dǎo)析
(1)文中所寫兩件事情有何聯(lián)系?
本文主要記敘了兩件事情,一件是吃楊梅,另一件是放煙花,這兩件事情的共同點是都寫了感受,不同點是前一件事側(cè)重于寫反面,它表現(xiàn)的“吃到了盼望已久的好東西”,或者說實現(xiàn)了自己的某種理想,“卻發(fā)現(xiàn)對這些毫無感覺毫無印象”,這是一種無滋味的痛苦。而后一件事側(cè)重于從正面來寫,當自己日思夜想的事情得以實現(xiàn)時,那種幸福的感覺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件事情都歸于一個主題,那便是要珍惜人生體驗,獲得各種感受,得到幸福的滋味。
(2)文章末尾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結(jié)尾沒有像前面在記敘完第一件事情后,接著用幾句議論句點明事情帶給我們的啟示,而是用省略號直接結(jié)束全文。這樣寫,意蘊更加豐富,更能給人留有想像的空間,思考的余地。
【練習(xí)解答】
一、一件是吃楊梅,一件是放煙花。第一件是楊梅雖是渴盼已久的,但吃后卻沒有覺出滋味,甚是痛苦;第二件也是渴盼已久的,在實現(xiàn)后,是一種成功的、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