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18
①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 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 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第二組:
①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組: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汗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答案:
第一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組: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的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組: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篇新聞篇幅短小、結構嚴謹、氣勢雄渾、感情濃烈,語言簡煉準確,充分體現了新聞結構的特點,是短新聞報道重大題材、廣闊場面的典范。
2.方法歸納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要素和記敘要素。課文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戰況,要分別把握這些要素。
六、布置作業
1.鏈接生活
搜集有關“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的資料,寫一則簡短的消息。
2.實踐探索
到圖書館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3.課后練習1、2、3。
七、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 導語:兵力、戰線、戰況
主體: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新聞的常識,你已經了解了多少?請給大家說說。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新聞常識來分析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