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復習資料2
剖析: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這里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我”攔腰截斷的書,沒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父親愁苦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當他得知真正原因后,他讓“我”從喬元貞那要回那半本書。然后他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紙重新縫補那本書,補寫文字,包上牛皮紙封面并寫上各自的名字。這段敘述平淡質樸,沒有父親的抱怨和自我炫耀,他默默地做好這一切。作為小學教師的父親,他看到如此艱難的讀書處境,如此懂事明理的兒子 ,他百感交集。他用自己靈巧的雙手,把兩半本書裝訂成兩本完完整整的課本,并補上所缺的文字。父親溫厚和善的性格畢現,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并樂于助人。他愛書愛兒子的深沉感情,都體現在修補課本上了。作者這一段敘事簡潔,語言質樸,但感染力強,給人深刻的印象。
【結構簡析】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書為中心素材,展示了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從一位詩人的來訪談起,引出話題——我一生難忘的第一本書。
第二部分(第3——13段):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其中蘊含濃濃的父子、同學之情。
第三部分(第14段):呼應開頭,表達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可以圖示為:
【主旨探討】
關于本文的主題有如下幾種表述:
1.作者回憶關于自己第一本書的故事,抒寫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的父子情、同學朋友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表現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難得的生命樂趣。
2.作者通過自己的第一本書,回顧了兒時難忘的苦難生活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讓我們感悟到讀書對人生的意義。
我的觀點:
【審美鑒賞】
享受三美——悲劇美、情感美、情趣美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我們在閱讀作者為我們將清如水、明如鏡的客觀事實呈現出的同時,可從以下幾方面感受它的美感:
(1)感受文章悲劇美
父親從城里帶回來的書在故鄉是“稀奇的東西”,但卻被“我”攔腰截為兩半,于是引出了一段父親要“我”拿回書并為我們倆修補完整成兩本書的故事。喬元貞沒有課本,考了第一名,應該說很聰明,正常發展下去比“我”有出息,但“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作者把這些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們看,啟發我們品味那個時代的苦難,同情苦難生活的小伙伴,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義。
(2)感受文章情感美
深深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的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朋友間真摯的情意,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鄉村荒寒、蒼涼生活的獨特感受。
深深的父子之情從父親關心鼓勵兒子學習,默許兒子助人為樂的做法,親自在燈下將課本修補完整,新學期又把“我”轉到條件相對好的學校去上學等事件體現出來。
濃濃的友情從“我”與喬元貞分書而讀,“我”和狗弄得課堂上哄堂大笑后,“弄不成”老師只訓斥“我”不打手板等事件中流露出來,也透露出鄉間村鄰的友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