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復習資料整理1
2、 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順序: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特點:幽靜
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3、 本文從哪幾個角度寫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水之清、水中魚、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點。
4、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表現了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 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句子,作者先樂后憂,兩種感情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描寫心情的句子:“心樂之”“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解: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6、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 動靜相應。“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境的幽寂,又表現了魚兒的自由歡快。
⑵ 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⑶ 借景抒情。“似與游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7、為什么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后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
8、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襯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里的“樂”與作者內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寫填空:
(1)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么?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珮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2)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4)抒發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⑴ 魚靜態的句子: 佁然不動。⑵ 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⑶ 魚情態的句子:似與游者相樂。
27、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降職或遠調)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順利)人和(和樂),百廢具(通“俱”,全,都)興。乃(于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在)其上。屬(通“囑”)予作文以(來)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