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復習資料整理1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表現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5、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系嗎?
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
6、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
景色一:天氣陰冷(陰);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
7、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是什么?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9、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
10、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
11、“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么?“進”和“退”分別指(呼應)什么?
“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進”指(呼應)“居廟堂之高”,“退”指(呼應)“處江湖之遠”。
12、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什么?
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1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18、請你簡單評價一下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先憂后樂”的思想是作者對待仕途進退和報效國家的道德準則,在封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人民。從本質上講,他的“憂天下”的主張是憂君思想,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19、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例:(1)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2)悲景色隱晦,喜天光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