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對于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二學生來說,了解我國法律對公民受教育權的保障作用有助于提高依法維護自己受教育權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自覺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用故事或設疑導人法吸引學生,這樣,既回憶前面內容,又自然導人新課,教材的前后內容貫穿一致。其次,在講授新課時,注意從情感上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熱愛學習,并注意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師教與導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式一:設疑導入
解放前,是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能夠坐在教室里上課?為什么?列舉事例說明。
方式二:案例導入
想一想:我們現在能夠坐在明亮的教育里享受著義務教育的陽光。可是,有些成年人過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能夠接受教育。假如今天他們又想到學校重新接受學習,可以嗎?
教師總結:可以,因為在我國,公民不僅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而且還有其他受教育的權利。
(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陜西永壽縣一名25歲女青年在外地打工7年,飽受沒有文化之苦,今年返鄉后,她在本村重上小學,補習文化課。家住甘井鎮北甘井村的周菊鴿,從小因家境貧困,小學沒畢業便輟學回家務農。為了擺脫家庭貧困狀況,18歲時她只身一人去四川打工。在四川打工的7年里,她受盡了沒有文化的痛苦,也喚起了重新求學的強烈愿望。返鄉后,他力避眾嫌,大膽向政府請求,要求從小學三年級上起補習文化課。日前,她終于成為甘井村小學的一名學生。
材料二:教育部于XX年4月初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作出規定: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而且可在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科。這一規定出臺后,隨之出現了一批大齡考生。南京市73歲的汪俠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全國年齡最大的考生。自1949年高中畢業后,他曾多次準備參加高考,皆未能如愿。汪俠退休在家,聽說可以參加高考,悄悄去報了名。在XX年落選后,再次沖擊XX年高考,考上了南京醫科大學。
由此可見,我國公民享有越來越廣泛的受教育權利。那么,具體來說,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呢?我們每個公民又應當如何自覺地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學習新課
(一)國家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說一說:我國有關教育的法律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法律對受教育者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必逐條解釋,強調其廣泛性和法律保障。
談一談:
當今世界各國為什么重視人才?怎樣造就人才?
教師舉出一些發達國家的事例,指出:教育對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要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教育。
教育公平的問題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公平的涵義越來越周嚴,包括:
1、起點公平,即就學機會與求學條件公平;2、過程公平,能受到使個人潛能充分發展教育等;3、結果公平,即所受教育對日后發展機會影響的公平。其中,起點公平是最基礎的。
查一查:
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其他方式查找“我國教育發展狀況近兩年國家關于教育的大政方針”等有關資料,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匯報情況,展示書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