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自覺履行
受教育的 (1)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
義務 青少年要 (2)履行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
自覺履行 務教育的義務
受教育義務 (3)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法
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
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xx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許多人士認為這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和創(chuàng)新。
我國目前25歲以上勞動人口中受過高中、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只有18%;接近9億的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4年,還不到初中二年級水平,提高25—64歲勞動人口的文化素質是終身教育體系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據(jù)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中國對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發(fā)展中國家。1998年—1999年,中國對教育的投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對有形資產的投入大約是它的15倍。土爾其對教育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印度為3.2%,菲律賓為4.2%,而美國是5%。
中國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努力抑制伴隨著經濟發(fā)展常常出現(xiàn)的貧富不均現(xiàn)象。它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中國放棄了共產主義戒律,允許受過教育的工人拿到更多的工資。它一直容忍著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貧富差距過大可能引發(fā)社會動蕩。解決的辦法就是教育。教育可以幫助那些落后者及其子女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工資收入。
國家的持續(xù)繁榮有賴于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特別是貧窮人口的技術培訓及其子女的教育;只有縮小孩子們受教育的差距,才能縮小孩子們今后收入上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就不僅僅是個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傳授問題,也有今后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意義;要用國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一種長久的機制,把受教育的權利還給所有的孩子,讓所有的孩子能夠適應社會的競爭,都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和學習,而不是說得多、行動得少;我們教育工作者目前可以做的是: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不歧視學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是民工們的子女。同時,要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深遠意義,多給學生以良好的期待和鼓勵,多給學生發(fā)展自我的機會,要讓你的學生以坦誠、積極、開放、自信、樂觀而又堅毅的人格,坦然地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