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從家庭來說,家庭成員受的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往往成正比。高收入家庭大都受教育程度高,貧困家庭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
而公民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國家提供機會,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所以,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從國家來說,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也是競爭的世界,當今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們要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在教育。只有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才能真正實現國強民富,實現現代化。因此,作為公民,要自覺接受教育,努力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案例分析:
初二學生李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看課外書、睡覺,就是與其他同學聊天,下課不認真做作業,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班主任多次勸他好好學習,遵守紀律,李亮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學習是我個人的私事,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李某的觀點對嗎?為什么?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①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李亮的錯誤在于過分強調了權利,而忽視了自己應盡的義務。②國家的經濟振興。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也就是說,受教育不只是個人的事,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③作為中學生應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尊敬教師,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振興中華。
第二框 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本框是全課重點)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和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意義。聯系社會實際,通過對教育違法事例的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認知我國法律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方面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增強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九年制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和免費教育的特征。
難點:實施義務教育的意義。(不要求掌握,但很重要)
教法提示
教學內容是按照“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而展開的,以學生互相討論、評價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全課的重點框題,為了將法律知識賦予生動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一多媒體教學(比如,選取兩個片斷:①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②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通過對比,以情引入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運用電影片斷貫徹始終。二是運用大量典型事例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認識義務教育的典型特征。三是針對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展開討論,明確“我”的權利,和社會、國家、學校和家庭的職責,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和能動作用,提高運用法律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