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也是一種愛》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引言,著重品味對聯的含義。 分析對聯的意義,體會一家人據此來做和不這樣做各會怎樣,得出“樂園”與“樊籠”的不同結果。 由此引出本課內容。
同齡人的心事 開展活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由課本上的材料過渡聯系到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由于事先已布置學生收集,這樣就易于引發學生共鳴,再趁熱打鐵,由學生討論分析原因,從父母的角度,體會父母的愛,最后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開展此項項活動時,教師應注意到,這一活動主要是起導入的功能,不是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要注意控制目標。只要學生能與父母換位思考,體會父母嚴格要求后面的愛心和期待,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況”的熱情就可以了。 閱讀“初中女生自述”,討論并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煩惱?為什么和諧的親子關系變得格格不入?我們怎樣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況? 青少年的喜好、對家長憂慮和感受的忽視、對服裝的偏愛及家長對男女生交往的戒備等,都是初中生現實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從這些入手,有利于學生明白,與父母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也是有原因的,是青少年學生的共性。其次,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要求、期望、叮囑,以至嘮叨,都凝聚著父母對子女的深深的愛。第三,化解矛盾,不僅僅是父母的事,學生自己也有責任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提出了本框乃至本課的主旨,有利于了學生延伸思路。
長大后產生煩惱的原因 布置學生完成課本表格,由于比較兩代人涉及到太多方面,學生在完成時教師可適當提示。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所填內容進行交流和討論。在學生評價矛盾的性質時,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適時介入,點出“愛與期待中的矛盾”這一主題,防止學生夸大矛盾。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一是注意控制好范圍,不要太多太泛,以至喧賓奪主。二是要避免學生在比較中走極端,完全肯定或否定自己與父母的差別,把比較當作“好與不好”、“對與不對”的比較,也就是要注意滲透辯證觀點。三是要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是思想教育的重點。四是基于農村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在講解“代溝的實質”時,應對“代際”一詞作專門的解釋,以利學生更好地理解。 一,完成課本20頁的內容;二,探討這些差別會造成哪些交往障礙;三,評價矛盾的性質;四,體會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愛心和期待。 通過比較,學生一方面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設想父母的處境,理解與父母的差別,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想法與做法。其次,活動過程也是學生對自己的一個再認識的過程,即“自知”的過程,是一個心理上、思考方法上的進步和成熟。
閱讀與思考:愛的沖突(見附錄) 讓學生閱讀材料,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回味材料的含義。 閱讀和體會材料。思考: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嗎?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們已經表達了而我們卻未察覺?代溝,究竟誰不理解誰?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們,還是我們不理解爸爸媽媽? 在前面活動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和回憶自身心靈深處的感動和故事,讓學生再次深度體會父母深沉無私的愛,為后面分析逆反心理危害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