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相親相愛一家人》教學設計
課題:相親相愛一家人(第一節)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呵護、教誨和影響,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2、能力目標:明白孝敬父母是子女應盡的法律義務。
3、情感目標:理解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主動與父母溝通,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和長輩。
二、教學重難點:
1、 怎樣理解“家,是我們溫馨的港灣”?
2、我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怎樣做?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分析了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不僅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愛、撫養照顧我們,教給我們基本的生活技能,還從思想品德上關懷、教育我們,引導我們確立人生目標,教我們如何做人。
[教學準備]
學生緊密聯合自己的實際,把自己的實際和課本相對照,找出自己做的薄弱的地方。然后通過各方面查找資料改善自己的不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敘述故事,激發興趣提出問題,進入主題。
教師:請聽故事:
《父愛如山》
1948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海上風平浪靜,晨昏瑰麗(異常美麗)的云霓(ní)交替出現。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艙里用腰刀削(xiāo)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父親摔倒時,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發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兒,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后三天,父親照常每天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蔚藍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兒卻沒有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鐘都比上一分鐘更衰弱、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憂傷。
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么不自己告訴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人群中認出母親,她大喊著:“媽媽!媽媽!” 就在此時,周圍忽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剎那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尸體解剖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能解釋的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
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為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須發皆白,皺紋里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聲大喝,然后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母愛如海》
她把生的機會留給了孩子
XX年11月9日凌晨,深圳市南山區荔灣路一處民房突發大火.火勢迅速蔓延,把母親盧映雪和她的孩子圍困在里面.情急之下,盧映雪把子女一個個從打破的窗子里托出屋外,而自己卻被無情的大火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