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月相 教學設計
第五節 月相 教學設計
一、 設計理念
本課時教學的著眼點在于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學生的親身參與和感知作為基礎,以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作為動力,以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為前提,創設教學情景,解決教學難點,關注實踐體驗,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積極情感形成的統一。
根據斯金納提出的:
積極發現原則——在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積極性,主動進行月相成因及規律的探討。
小步子原則——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一步步設疑引導,促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不是一蹴而就。
及時反饋原則——在學生對新知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檢測反饋練習,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與觀點。
二、 教材分析
《月相》一節是新課標教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前面學習了有關地球、月球和太陽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來學習的。
月相一節,文字內容不多,但是包含大量知識信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月相的成因、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月相與人類的關系。教材文字敘述不多,但高度概括,在教學處理時,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圖像信息,補充有關知識內容。二要注意添加科學而細致的講解和說明,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加強學生感性認識。月相的成因是教學中的難點,可以結合動態演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月相變化規律是教學重點,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古代詩歌,引起學生興趣,強化學生的記憶。月相與人類的關系,可以通過對農歷的介紹及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作為主要教學手段。
三、 學情分析
認知方面,學生對月相的產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學生能夠作一個初步的解釋,而
且學生對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關系在本課前有一定的認識,但具備這兩個條件還不夠,知識還只停留在形象的表達上,并不知道其形成原因和規律。
探究方面,學生對操作模擬實驗還不是很熟悉,對制定實驗方案還缺乏意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后,學生對操作方面的素養有一個明顯的提高,能夠合理地分工合作,嚴謹、細致地進行邏輯推理和解決科學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學生平時觀察過月相,對這個天文現象并不陌生。初一的學生充滿好奇心,他們不會因為感興趣而就會有秩序地完成實驗,需要教師充分利用這份興趣來做引導。
四、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描述月相的概念;
2. 概述月相的成因及變化規律;
3. 說出月相變化周期與農歷的關系以及月相與生活的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1. 運用一定的手段演示月相的形成過程;
2. 在日常生活中根據月相變化規律,估算農歷、學會分析具體問題。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模擬實驗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的特點,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感受到模擬實驗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2. 通過月相學習,留心觀察自然現象,欣賞自然美景,熱愛大自然。
五、 教學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