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月相 教學設計
【假設】學生紛紛提出各自對月相變化的假設。
【講解】肯定學生的假設。對于這些假設我們需要一個一個來驗證,首先我們先來驗證下面這個假設。
【媒體展示】可能是月球、太陽、地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變化形成的?
【媒體展示】設計方案,著手實驗——三球模擬簡化實驗
【講解】現在請兩個同學上來,同學甲當月球,拿著乒乓球按照屏幕上的指示從a→h的逆時針方向繞地球運動,同學乙當地球的觀察者,當月球運動到a、c、e、g時,把所看到的月相在黑板上畫下來。注意月球在運動的時候白色部分要始終對著黑板,即太陽。
【學生活動】兩位學生上臺演示,教師幫忙糾正其錯誤的地方。
【講解】評價兩位學生的演示。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們桌上的乒乓球,兩人一組,也像剛才同學甲乙一樣,自己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兩人合作,一人當月球,一人當地球觀察者,然后再換過來;
2. 一定要邊觀察,邊記錄你看到的月相,記錄在發下來的表格中;
3. 因為座位的活動范圍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來做;
4. 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陽光射過來的方向,即黑板;
5. 先觀察a、c、e、g四個位置,然后再觀察這四個位置中間的月相,即b、d、f、h;
【小組合作】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月相變化,完成學案。
【交流】畫完后,請幾個代表上來展示,進行比較。指出錯誤,并分析錯誤的原因。然后給出正確的記錄,并把正確的月相畫到黑板上(b、d、f、h)
【媒體展示】用課件再次重復實驗中觀察到的月相并填圖。
【媒體展示、小結】得出結論,評價交流
月相的形成原因:1.月球本身不發光不透明,只是反射太陽光;2.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狀也有規律地變化,從而產生了月相的變化。
【動畫展示】展示月相動態變化的形成過程,加深印象并探究其變化規律。
【板書】三、月相的變化規律
【動畫展示】月相動畫演示
【講解】同學們仔細觀察月球的位置、月相的變化以及日期的變化,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邊操作動畫,邊講解:其實,月相變化是連續的。當月球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球是全黑的,我們把它叫做新月(朔),此時正好是農歷初一;然后逆時針轉過1/4圈,當日月地三者垂直時,我們看到月球的右邊是亮的,我們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東右西,所以右邊亮的我們把它叫做上弦月,此時是農歷初七、初八;再轉過1/4圈,日月地三者又回到了一條直線上,當我們看到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們把它叫做滿月(望),此時正好是農歷十五、十六。同樣的道理,再繼續轉,轉過1/4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邊變成一半亮了,我們叫做下弦月,此時是農歷廿二、廿三;再轉過1/4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陽之間,又變成了新月。
【思考與討論】
月相名稱 出現的大致時間(農歷) 日、地、月位置關系 視覺形狀
新月或朔 初一
上弦月 初七、初八
滿月或望 十五、十六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媒體展示】列出各種月相,讓學生根據圖填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