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活動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1
三、小組合作,思考與討論
每組任意選擇一幅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
1.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2.你能不能揣測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現的主題?如果是你,將如何表現?
四、對勞動的認識
1.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認識?
2.你對“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名人格言: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
──高爾基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總結: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認真觀察,勤于表現,用我們的雙手描繪美好的生活。 同學們觀察
根據問題學生自由回答
比較、分析、區別。
用語言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你對作品的感受。
欣賞作品談感受。
仔細觀察作品,根據問題回答。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談談對作品的感受。
談談自己的認識
每組選一位代表用語言敘述。
針對問題談談對勞動的認識。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
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進行口頭描述。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談談對藝術作品的感受。
在觀察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社會背景。
檢驗對本課前面所講知識的把握,
對勞動價值觀的認識。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采用欣賞、講授、問答和討論的方法,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再到分析和研究,讓學生自己談出對美術作品的初步感受和對勞動的理解,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 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2.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教學難點
能用語言口述或圖像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屏幕展示表現以勞動為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
勞動
藝術家為什么都選擇“勞動”為創作素材?你如何看待勞動?
二、讓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通過觀賞,思考問題,用語言口頭描述。
1.展示美術作品,學生觀察。
2.根據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
談談你對作品的初步感受?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你對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說說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和精神狀況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師總結歸納,主要針對美術作品《在激流中前進》、《糧食》、《伏爾加河纖夫》、《初踏黃金路》。
三、分析與研究
1.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解答,選一代表對作品進行語言口述表達,教師補充、歸納。
2.問題
在觀賞美術作品時,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哪些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如:歡樂、勞累、熱鬧、高昂、壓抑等)
你對這些美術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