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1
教師提示學生從音色、風格、表現手法上分析。總結二胡演奏音色質樸,有民族風味。弦樂合奏音色豐滿,音響敦厚。
五、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歌曲《月之故鄉》,深刻體會到了游子們借“月”思鄉的真摯情感。只要我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心”歌唱,相信一定會字字帶情、聲聲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為民族器樂曲中珍貴的遺產,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著名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完樂曲后淚流滿面地說:“此樂曲應跪下來聽。”音樂是沒有國界的,真正優秀的民間音樂才是世界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音樂,喜歡自己的音樂并向世界宣傳我們的音樂。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 學唱歌曲《彎彎的月亮》,體會歌曲中幽幽的思鄉之情,培養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選用不同的伴奏方法為歌曲配伴奏,發現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賞《花好月圓》,了解民族管弦樂的特點,風格特征。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唱樂、吟詩、賞畫實踐活動,對“月”之情結作一次深刻體驗。
2. 用輕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彎彎的月亮》,較好表達歌曲意境。
3. 體會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過欣賞《月夜》和《花好月圓》,了解外國藝術歌曲和中國民族管弦樂不同旋律的特點、表現方法以及風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藝術歌曲,它體現了詩歌、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藝術特征。舒曼在德國民間詩歌的原詩上,配上了樸素的音樂,歌曲在寬廣寧靜的旋律上展開,全曲幾乎僅用同一旋律不斷反復,而且對照樂句a和對照樂句b,樂句b也可說是a的旋律的變形。在第三節情感加強,推向高潮,在漸弱的和聲中,全曲結束。鋼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閃耀,手法很是寫實的,具有獨立表現意義。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樂絲毫不顯單調,引出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抒發了作者思念故國、熱愛家鄉的心情。
《花好月圓》由黃貽鈞作曲,彭修文編曲,演奏形式是管弦樂合奏。這是一首采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輕音樂作品,是aba結構。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 主題柔和、輕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轉入高胡和二胡變化重復,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先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變化重復;通過一個切分節奏的變音,樂曲由g調轉入c調,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節奏型,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盡情歡舞的場面。最后,樂隊以快速的加花演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作品大意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
《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歌曲采用ba大調,4/4拍子,結構為單樂段分節歌形式,由兩個樂句組成。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暢,節奏自由舒展。歌詞動人,內涵豐富,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時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勻,與聲帶形成最佳配合,用柔美圓潤的音色,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尋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