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樂鏗鏘》——節奏與情境教學設計及點評
師:(提煉節奏)慢節奏——威嚴
快節奏——緊張
生:合作探究、歸納情感
2.玩
鼓:
師:我們已經對中國鼓的演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兩個情境進行中國鼓的即興創作。(給出情境,并指導學生進行創作)
情
境1:
一場戰斗
情
境2:
一個節日
生:根據給出情境分組探究、創編。
3.表演:生:各組同學分別表演本組的鼓樂創作,并講述每個場景的設計構思。
4.評價:自評、互評、他評。
師:其實中國鼓最早的時候并不是作為樂器而存在的。是由于遠古先民自身的脆弱和對自然界的困惑而產生的一種工具。特別是看到天上打雷就會下雨,萬物就會生長,于是對自然產生了不解,進而崇拜,模仿雷聲創造了中國鼓。作為神器和禮器而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祭祀等活動。到了周代,鼓才被用作樂器,更加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生活、戰爭、報警、報時、節慶等方方面面。它的演奏大多都是即興的,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與宣泄。學生們的表演也充分驗證和說明這一點,最后感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通過教師的提煉節奏,引導學生體驗各種節奏所表現的音樂情緒及情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喚起學生對鼓樂創作的渴望。設定情境、創設表現的空間,在實踐中獲得對鼓的感受和體驗。
運用豐富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增強學生對鼓樂的創作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
通過學生的互評、自評、他評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課
堂
小
結
師:中國鼓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象征。中國鼓的歷史久遠,那鏗鏘的鼓樂聲一直回蕩在我們的耳邊,中國的鼓樂給了我們力量,是我們精神上的支柱。它的演奏是中華民族情感的表達和宣泄。正像我們同學表演的鼓樂一樣,使人難忘。希望這節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中國鼓的認識,更是關注中國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開始。
鑒賞課結束了,通過這節課讓學生們能夠對鼓樂有一個新的認識。對鼓樂的感受和探究仍在繼續。讓學生帶著對鼓樂的情感和向往走出課堂。
教師簡介
盧慶澤,xx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修舞蹈編導,副修鋼琴、手風琴、聲樂、音樂理論等。哈爾濱市科研骨干教師。曾獲黑龍江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展示高中組一等獎。多次參加省、市、區及國家級新課程改革骨干教師培訓;多次獲得各級各類觀摩課賽課一等獎和科研論文一等獎,并承擔了相應的國家“十五”、科研課題,并被評為優秀課題。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兩次獲黑龍江省教育廳全省中小學音樂、美術錄像課高中組音樂學科一等獎。xx年6月在全國新課程音樂教學觀摩與交流(東北三省)活動中,獲觀摩課高中組二等獎。 ===============================教學點評
《鼓樂鏗鏘》是一節對中國鼓進行鑒賞的課。這節課主要突出對鼓的“鑒”與“賞”,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中國鼓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課有以下兩個特點:
把以審美為核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個特點。從教學的整體安排上體現上了以音樂為本,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在導入部分,以《中國龍》的鼓樂,展示出現代鼓樂的審美特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文化底蘊及教學語言的優勢,引導學生在“看鼓”、“學鼓”、“賞鼓”、“玩鼓”等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審美實踐;在課件的設計上,教師為了配合“鼓樂鏗鏘”的教學,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紅、黃兩種色調有機搭配,彰顯出中國鼓的審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