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板書:2、島嶼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島嶼對人類的價值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島嶼本身具有的自然資源、港口、旅游景觀資源、周圍海域的歸屬權等)
——在不同歷史階段,島嶼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何差異呢?
(1)工業化前:經濟發展水平低;島上居民、文化、技術傳入;旅游地。
(2)工業化后:利用港口發展經濟(如日本、英國);利用海洋旅游景觀資源發展旅游業;獲取專屬經濟區權益。
例如: “沖之鳥”是太平洋上的一處珊瑚礁,地處我國臺灣省東南部“沖之鳥”,從前在漲潮時可有5塊巖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長年沖蝕,現在在漲潮時只有北露巖和東露巖兩塊巖石勉強露在海面之上。
“沖之鳥島”高約1米,由直徑僅為數米的兩塊巖石組成,日本政府擔心該“島”被海浪侵蝕,特意在兩塊巖石上澆鑄水泥,以保證可按日方一貫主張,以此島為中心劃定半徑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海域。日本政府為了防止“沖之鳥”的消失,從1988年開始花費近500億日元,以鐵制設施及水泥等防護工事將“沖之鳥”加固加高,并設置了氣象觀測裝置,造成“島”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無人駐守。日本如此煞費苦心地保持“沖之鳥”的存在,并堅持其為“島嶼”的用意非常明顯。因為,如果“沖之鳥”是巖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的規定,巖礁不具備主張專屬經濟區的條件(那么日本在資源開發與海洋調查的主權范圍僅限于其周圍的40平方公里);如果“沖之鳥”是島嶼的話,那么以此為圓心的方圓200海里內(約4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全部專屬經濟區面積的10%,比日本陸地面積還要大)都將成為日本的專屬經濟區。
案例研究:地理環境與種植業、畜牧業的分化
——本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現象)?(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人類生產活動方式的差異)
——三個地區分別為何種生產方式?三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什么特點?什么原因導致三地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練習:選擇題 1、 下列因子中,屬于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的是( ) ①平坦的地形 ②勤勞的人民 ③肥沃的土壤 ④寬廣的道路 ⑤充足的水源⑥適宜的氣溫 ⑦良好的習慣 ⑧精細的耕作 ⑨充分的日照 ⑩美麗的村莊 a. ①②⑤⑧⑩ b. ①②③④⑨ c. ①③⑤⑥⑨ d. ③⑤⑥⑦⑧2、 在后工業化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區主要布局在( ) a. 環境質量優越地區 b. 礦產資源豐富地區 c. 人口資源充足地區 d. 勞動力低廉地區3、海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不被人們重視的原因是( ) a. 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 b. 航海技術落后,難以逾越 c. 海洋里沒有什么資源 d. 海洋水為咸水,不能飲用或用于灌溉 4、人口和城市開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 ) a. 人類對海鹽的需求與依賴 b. 海洋成為人類交往的通道 c. 海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d. 海洋有豐富的水資源 5、近年來,我國南方部分沿海地區適當擴大紅樹林面積的主要目的是( ) ①為過往船只提供避風場所 ②阻擋海浪侵蝕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樣性 ④增加用材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6、下列四組城市都屬于在鐵礦石產地發展起來的是( ) a. 鞍山、包頭、攀枝花 b. 武漢、唐山、呼和浩特 c. 馬鞍山、上海、鶴崗 d. 本溪、重慶、石家莊 7、從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狀況是( ) a. 主要分布于地勢平坦的高原上 b. 主要分布于地勢低平的熱帶平原和盆地 c. 瀕海、瀕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帶 d. 山區基本上沒有城市分布 8、有關海洋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航海技術落后的階段,人們以海洋為媒介進行物資、信息的交流 b. 在航海技術發達的階段,沿海地區經濟均高于內陸地區 c. 海洋資源的開發已不受海洋環境的影響 d. 海洋中石油、錳、鈷的儲量比大陸豐富 9、有關島嶼權益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擁有國可劃定12海里的領海主權 b. 擁有國可劃定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 c. 擁有國可劃定200公里的專屬經濟區 d. 若該島無人居住,則最先發現的國家擁有該島主權 10、有關日本工業發展條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利用本國豐富的資源,發展鋼鐵工業 b. 利用港口優勢,發展本國工業 c. 工業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區 d. 在環境質量較好、知識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形成新興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