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第三節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和布局特點。
2、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生產遇到的問題。
3、理解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重點與難點:
1、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和布局特點。
2、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學過程:
導入:閱讀探索活動,問題:
1、回憶錄里描述的是哪個地區?
2、該地區的景觀20年來有哪些變化?(植被、物種、土壤肥力下降等)
3、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土地利用不合理)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當地的基本條件,及現有的基礎,并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并付諸于實施。
[分析本節的結構]
介紹標題及其之間的關系,在了解其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具體措施。
思路: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存在問題——農業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問題1、生產條件包括哪些?(自然條件:土地資源、氣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國家政策、勞動力等)
一、東北區域概況
1、范圍:黑吉遼及內蒙古東部
2、面積:124萬km2
3、人口:1.2億
4、地貌特征:山環水繞(北:小興安嶺;東:長白山;西:大興安嶺;河:松花江、嫩江、遼河、黑龍江、烏蘇里江);森林資源豐富;沃野千里(東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遼河平原;東:三江平原)。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大,黑土分布廣泛,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
二、農業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1)土地資源
a、耕地面積廣闊
b、土壤肥沃(插根筷子就發芽,抓把黑土攥出油)
c、宜農荒地多
d、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氣候: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
a、降水:400~800mm,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b、熱量:自南向北遞減:(北:春小麥、大豆;中: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亞麻等;南:棉花、冬小麥)無霜期80~180天(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
(3)林地面積大:占全國林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
中國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喜山南坡);東南林區(中國臺灣、福建、江西等地)。
(4)草場資源和農產品資源
類型:由于為濕潤半濕潤地區,因此為森林草甸草原
分布: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發展畜牧業
(5)其它:
海域遼闊,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水產資源豐富(遼東灣與海洋島兩大漁場)
2、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部門齊全,體系完整,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比較發達(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2)交通便利,促進商品糧交易
三、農業生產布局的變化:
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農田面積擴大,西部草原面積縮小
2、從作物品種的種植面積看:玉米、水稻種植面積大
3、從商品市場來看,收益較高的副食品生產發展迅速。
四、農業開發中出現的問題:[自己閱讀:總結問題及其表現]
表現:
1、農業生產比較粗放,耕地破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