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東北地區耕地資源豐富,但耕作粗放,土地的生產率較低。加之過度開墾宜林地,草場、沙丘等,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資源利用失調。
由于亂砍濫伐,開荒過度等,導致林、草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如:黑龍江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由70%下降至35%。
圖2-3-10
3、開墾沼澤地,破壞了濕地環境。
北大荒——大部分地區是濕地,其開發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4、農產品質量和品種不適應市場要求,農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
表現為:種植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比較單一
林業和草原畜牧業:商品化程度低。
5、水土流失嚴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同時引發生態問題。
五、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自己閱讀: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或根據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存在問題,自己提措施,隨后對照教材,看看與哪些措施相似或相同)]
造成東北地區農業不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并不是其資源不豐富,也不是其它條件不優越,關鍵是沒有充分和合理的利用這些條件。
所以首要措施就是充分和合理的利用這些條件。
1、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
——充分合理的利用優勢條件,因地制宜開發土地資源。
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東北地區有條件建設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化區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建設象美國專業化地帶那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并形成產業一體化。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4、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
生產條件
布局特點
存在問題
農業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案例研究: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與一體的農業生產方式。
兩種模式:
北方:四位一體:
南方:豬、沼、果模式。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