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2.1 旅游景觀的欣賞(相關素材)
第二章 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2.1 旅游景觀的欣賞(相關素材)
景觀
一詞最早在文獻中出現是在希伯萊文本的《圣經》(the book psalms)中,用于對圣城耶魯撒冷總體美景(包括所羅門寺廟、城堡、宮殿在內)的描述,他的這個觀點也許與他的猶太文化背景有關。“景觀”在英文中為“landscape”,在德語中為“landachaft”,法語為“payage”。在中文文獻中最早出現景觀一詞目前還沒有人給出確切的考證。但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景觀”最早的含義更多具有視覺美學方面的意義,即與“風景”(scenery)同義或近義。目前文學藝術界以及絕大多數的園林風景學者所理解的景觀也主要是這一層含義(俞孔堅,1987)。各種詞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語詞典,1933;辭海,1979等)對“景觀”的解釋也是把“自然風景”的含義放在首位。
19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地 植物學家von. humboldt將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引入到地理學中,并將其解釋為“一個區域的總體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這與后來地理學的地域綜合體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將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觀變成人類文化景觀的過程,這其實就是人地關系研究思想的雛形。后來俄國地理學家貝爾格等沿這一 思想發展形成了景觀地理學派,實際上,隨后索恰瓦的地理系統學說注意闡明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以及自然界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與景觀生態學的的觀點很接近(景貴和,1986)。景觀一詞被引入地學研究后,已不單只具 有視覺美學方面的含義,而是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肖篤寧,1998)。早期西方經典的地理學著作中,景觀主要用來描述地質地貌屬性,常等同于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國地理學家的貢獻在于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現象都作為景觀的組成部分,這也為地理學與生態學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礎。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1990)概括了地理學中對景觀的幾種理解:1)某一區域的綜合特征,包括自然、經濟、文 化諸方面;2)一般自然綜合體;3)區域單位,相當于綜合自然區劃等級系統中最小的一級自然區;4)任 何區域單位。
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的多種理解:
景觀是多種功能(過程)的載體,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現為:
風景:
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
棲居地:
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和環境;
生態系統:
一個具有結構和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
符號:
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和理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景觀的地學理解:
地表現象;綜合自然地理區;地理單元。
四大學派對景觀的理解:
目前較為公認的有四大學派:專家學派(exp 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學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認知學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稱心理學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經驗學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稱現象學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專家學派強調形體、線條、色彩和質地4個基本元素在決定風景質量時的重要性,以"豐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則作為風景質量評價的指標,也有的以生態學原則為評價依據.參與風景評價的是少數專家,他們在藝術、生態學及資源科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素養.目前美國及加拿大等國的土地管理部門、林務部門及交通部門多采用專家評價方法進行風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