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2.1 旅游景觀的欣賞(相關素材)
心理物理學派則把"風景-審美"的關系看作是" 刺激-反應"的關系,主張以群體的普遍審美趣味作為衡量風景質量的標準,通過心理物理學方法制定一個反應"風景-美景度"關系的量表,然后將這一量表同風景要素之間建立定量化的關系模型--風景質量估測模型.心理物理學方法在小范圍森林風景(如一個林分 )的評價研究中應用較廣.
認知學派把風景作為人的認識空間和生活空間來理解,主張以進化論的思想為依據,從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發來評價風景(景觀/生活環境).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地理學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護"(prospect-refuge)[17]理論,美國環境心理學者kaplan夫婦提出"風景審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18,19]和美國地理學者ulrich 的"情感/喚起 "("affective/arousal")反應理論[20,]。appleton理論強調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在自然環境中是"獵人獵物"雙重身份出現的。作為"獵人"他需要尋找他的"獵物",所以他需要景觀能給 他提供"庇護"的場。在kapl 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其風景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反映了人是作 為一種高智能的動物出現于自然環境中的。他不會只滿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間(景觀)的安全和舒適,他還要利用種種景觀信息去預測、探索未來的生活空間。所以kaplan認為,風景的質量決定于風景的兩個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對于景觀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對于未來的求知欲。 ulrich 的理論則融進化論美學思想和情感學說于一體,試圖通過生理測試技術(如腦電圖、心電圖)來測定人對于特定風景區的反應和評價,從而克服了語言表達對風景評價結 果可能帶來的誤差。
經驗學派把景觀作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用歷史的觀點,以人及其活動為主體來分 析景觀的價值及其產生的背景,而對客觀景觀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國地理學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