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地域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流程:
一、教學設計思想
1.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非執筆內容引入地理課堂教學
非執筆活動能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但如果只讓學生在課外完成,不給學生展示的平臺,往往會流于形式,學生只會把它當成額外的負擔,學生的積極性難于提高。筆者認為,要想使非執筆活動真正扎實有效地開展下去,就應該與課堂教學結合。在本節課中,我把授課內容分兩大部分,先讓學生展示他們“花都汽車工業”資料;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理論加以分析。學生通過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覺得“學有所用”,并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悅。
2.注重學生的知識生成過程
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本節課中,由身邊的工業案例開始分析理論,再拓展到中國的四大工業基地和三大工業地帶,通過拓展應用使所學知識內化,并與原有知識整合。
二、教學資源分析
(一)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1.課標解析
行為條件
行為動詞
表明程度(認知內容)
運用例子
說明、舉例
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對課標要求的理解
①舉例和說明都屬于理解水平,從整條課標要求來看,學生對這節知識的達成度應為理解。②要求學生能用例子去說明工業地域是怎樣形成的,用例子去說明工業地域是如何發展的,本人認為,這節課要采用很多工業案例,但并不是案例教學。③課標要求達到的效果是:在了解工業集聚與分散的基礎上,聯系本地實際,分析本地工業區形成條件與發展方向。
(二)教材分析
1.工業地域的形成在四大版本中都有涉及,北師大版和人教社版對工業地域的形成,描述十分詳細,而山東版和湘教版描述相對較簡單,糅合北師大版和人教社版的內容,得出這節課的主線:
2.在工業這章內容中,這節內容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工業生產活動為什么會產生集聚或分散,要用上一節的區位原理來解釋;這節課的結論又為分析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提供理論依據。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具備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分析能力,對五種導向型工業布局的原則基本掌握,對花都的工業通過非執筆活動已有一定了解;但因為要涉及較多的工業案例以及中國的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帶,尤其是跨國公司,學生的工業基礎知識仍顯薄弱。
三、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工業聯系及其類型;工業集聚及效益;工業地域的形成及分類;工業分散的原因及跨國企業的形成。②提高知識遷移能力:聯系花都區汽車工業實際,分析其形成條件與發展方向。③培養學生讀圖習慣和讀圖技能。
2.過程與方法:學會收集資料及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運用邏輯關系進行知識梳理;資料呈現形式的設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家鄉的工業,熱心為家鄉的工業建設出謀獻策。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難點:工業集聚的優勢和工業分散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① 通過非執筆小組活動,收集花都區汽車工業發展情況(見附件1)
② 把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用電子稿形式交給老師
③ 找回初中地理書本和圖冊,溫習中國的工業
2.教師準備
①對學生上交的非執筆內容進行篩選,指導學生制作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