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②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適合書寫的纖維紙。這種紙原料易得,繩頭、亂麻、樹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麥稈、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紙的原料,并且紙張質地細膩,集中了縑帛與竹木簡的優點,被時人稱為“蔡侯紙”,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要發明。
要點點撥
造紙術是西漢發明的。蔡倫的重大貢獻在于改進了造紙術,使造紙的原料易得,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為紙的推廣與普及創造了條件。
(二)印刷術
1.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剛經》。
知識鏈接
雕版印刷工藝過程如下:把硬度較大的木材創平、鋸開,表面刷一層稀漿糊,然后把寫好字的透明薄紙,字面向下貼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為凸版。經過在版面上刷墨、鋪紙、加壓后,便得到了正寫的文字印刷品。
2.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改進、傳播
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的作用是節省了印刷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知識鏈接
活字印刷排版時用兩塊帶框的鐵板,板上鋪一層松脂、蠟、紙灰的混合物。先將泥活字依據需要排在一塊板上,用火烤板底,混合物遇熱熔化,再取另一鐵板將字壓平,待混合劑凝固,就可以印刷了。另一鐵板接著排字,兩版交替使用。第一版完后,再加熱熔化藥劑,將活字取下,另行排新字。
畢昇發明的活字是用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燒制而成的,此后,又出現了木活字,到13世紀出現了金屬活字。13世紀中期,活字印刷術傳到朝鮮,以后又從西域傳到歐洲。
要點點撥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閱讀提示回顧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活板》一課的課文,了解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主要特點。
(三)火藥
1.發明及應用
唐代,人們在煉制“仙丹”的過程中,煉丹家發現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熱極易燃燒和爆炸,從而“無意”地發明了火藥。最早關于火藥的記載見于孫思邈著的《丹經》,稱作硫磺伏火法。
唐朝末年,火藥用于戰爭。五代和宋朝時,火藥還廣泛應用于狩獵、開山、采石和火器。當時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槍等,威力巨大。
2.傳播及影響
14世紀初,火藥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巨大震動。
問題探究火藥在唐朝末年就用于戰爭。五代宋元時,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為什么到清朝時期,中國的火藥武器卻遠遠地落后于世界?
——解答此問題,可以參考本書第18課“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的有關內容?梢栽谔骄俊捌平狻罴s瑟難題’”的過程中完成。
(四)指南針
1.發明及應用
戰國時期,我國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此后又出現了指南車、指南魚等。
北宋時,進而發明了使用人工的磁體的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
2.傳播及影響
13世紀,指南針傳入西歐,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問題探究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是什么?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以后,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造紙術、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火藥在歐洲的應用與發展,推動世界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開始將世界聯結成一個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整體。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演變。(注意比較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和歐洲社會開始轉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