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隔離的堅冰教學案
革命導師列寧是高爾基的良師益友。列寧不斷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關懷、幫助高爾基。在列寧的建議、鼓勵之下,高爾基創(chuàng)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自傳三部曲不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他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前艱苦的思想探求過程,而且廣泛概括了19世紀70-80年代的俄國社會生活,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遭遇,歌頌了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
1905年革命失敗后,高爾基一度接受造神說,發(fā)表錯誤作品長篇小說《懺悔》,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十月革命前后高爾基還寫了許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意大利童話》、《俄羅斯童話》以及自傳體三部曲《童年》、《人間》、《我的大學》等。1922年高爾基出國養(yǎng)病,病中完成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1925)。1928年回國后,目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景象,熱情高漲。晚年除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特寫、政論、評論文章外,還著有史詩型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為無產(chǎn)階級文學寶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lián)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主席。
1936年6月18日病逝。
5、《母親》
《母親》是高爾基為喚起俄國人民群眾對革命事業(yè)勝利的信心而作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年輕工人巴維爾及其母親尼洛芙娜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后,逐漸覺醒,以及巴維爾領導的工人小組的成長過程。然而在“五一”節(jié)示威游行中,巴維爾等人不幸被捕。小說的第二部分描寫了母親尼洛芙娜在兒子被捕后,接替了兒子的革命工作,常常扮作小販、香客、修女等到處散發(fā)革命傳單和宣傳革命真理的小冊子。在審判巴維爾的法庭上,巴維爾正義凜然地控訴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黑暗和罪惡,同時也表明了對革命勝利的信心。而母親則在傳送巴維爾演說的傳單過程中被憲兵抓住。
小說通過“母親”這個形象,真實地再現(xiàn)了俄國19xx年革命前夕工人階級和革命群眾反對沙皇統(tǒng)治的不懈斗爭。小說將人類最崇高的情感——母愛和人類最神圣的事業(yè)——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斗爭融為一體,以革命樂觀主義預示了舊時代的必然滅亡,表達了作者對革命必勝的信念。
6、魯迅
魯迅(1881年―1936年),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xx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xx年到仙臺醫(yī)學專科學校學醫(yī),后棄醫(yī)習文。
19xx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zhàn)斗精神的論文。19xx年8月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xx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后,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并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此后“一發(fā)而不可收”,陸續(xù)發(fā)表《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杰作。同時,他還結合斗爭需要,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后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并相繼出版了小說集《吶喊》、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釋介紹外國文學。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離京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底到上海,專事著述。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fā)起并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擔任“左聯(lián)”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在上海期間,陸續(xù)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后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6年10月19日,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