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隔離的堅冰教學案
厄內斯特•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外的橡園鎮。父親克拉倫斯•海明威是這個小城鎮醫院的一名外科醫師,厄內斯特•海明威是他的長子。父親本期待他將來能繼承父業,沒想到40年后海明威竟以他的長篇巨著《喪鐘為誰而鳴》贏得了世界聲譽,此后又在55歲時以一部不到六萬字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壓倒所有候選的世界級文豪,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使他在世界文壇上的名望和地位達到了巔峰。
作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風和習慣愛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那種文人學者類型。幼年時期他就是一個活潑淘氣的“野小子”,經常纏著愛好野外活動的父親帶他一道去打獵、釣魚。入學之后,他幾乎參加了學校舉行的所有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對拳擊和橄欖球的愛好簡直達到了如癡如狂的程度,而且這個愛好一直保持到晚年。由于這種長期鍛煉,海明威的健壯體格和獷悍外型使人無法將他和“文學家”的形象聯系在一起。而實際上,在如此醉心于激烈體育活動的學生時代,他早已對寫作深感興趣,經常仿效當時流行的幽默筆調試寫一些小品和報道,不久便顯示出出眾的才華,剛滿17歲就當選為橡園鎮高級中學校刊的主編。中學畢業后,19歲的海明威通過叔父的推薦,遠離家鄉到堪薩斯州擔任《堪薩斯城明星報》的記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海明威爭取到以記者的身份參加美國紅十字會的戰地服務隊的機會,開赴意大利前線,不料剛到那里不久便被一顆炮彈炸成了重傷(戰地醫院醫師在他身體里一共取出了237塊大小彈片),而海明威當時居然帶著這些彈片,背著一個傷勢更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暈倒之前掙扎著到了救護站。此舉為他贏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銀十字軍功勛章,但戰爭的殘酷恐怖同時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這對他后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22年,海明威被任命為《堪薩斯城明星報》特派駐歐洲記者,在巴黎期間,海明威一方面擔任采訪、報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開始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但開頭很不順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在1923年出版時,只印了300冊,社會反應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種不肯認輸的“硬漢子”,他索性辭去了記者的職務專心搞創作,并在當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們的時代里》。這個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么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國發行了增訂的第二版時,成為1925年度十大暢銷書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舉成名。1926年,他又寫出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不遺余力地揭露并譴責人類之間的互相殘殺、暴力行徑和靈魂的墮落。通過小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格,作者不僅顯示了“迷惘的一代”青年們空虛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極的世界觀,實際上,書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寫照。
1929年海明威發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控訴了戰爭的罪惡,對人民大眾遭受的苦難發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嘆息,同時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極悲觀情緒,這種情緒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發。
在20世紀30年代的前半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時光消磨在出國旅游、釣魚、打獵、觀看斗牛等事上,這幾年里他只寫了兩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么成功。1936年他發表了《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短篇受到普遍贊賞,被公認為他所寫的幾十個短篇中最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