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隔離的堅冰教學案
2、政治:相繼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二、世界的文學
1、歐洲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及其歷史地位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后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
在歐洲,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憑借其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先后獲得法蘭西學院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這部作品也被譽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稱為“兩個世紀的文化的一座橋梁”。
2、20世紀初美國文學的代表人物、歷史地位及其代表作
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是個傳奇人物,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個醫生家庭,1917年中學畢業后就當報社記者,上過意大利前線。他喜歡滑雪、斗牛、打獵,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紀40年代,曾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視死亡的勇士。《太陽照舊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都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反戰情緒,成為描寫兩次世界大戰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與海》通過描寫人與自然的艱苦搏斗,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寓含著作者對人生的看法。這種創作手法則被稱為“冰山原則”。
海明威是二戰以后,移居古巴,創作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小說中的漁夫桑提亞哥在同象征著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但他堅忍不拔,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取得了勝利。小說中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國。1961年,因精神憂郁自殺。海明威的創作具有獨特的風格,逼真的記述、簡約的文體、細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使他成為開創一代文風的巨匠。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文學的特點、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亞、非、拉的文學,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與歐美文學相融合,并逐漸獲得了世界的承認,出現了諸如泰戈爾、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泰戈爾(1861—1941)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加爾各答的一個富有的婆羅門種姓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中心。他是印度近代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多才多藝,才華超人。他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詩集《吉檀迦利》含意深遠,清新美麗,使泰戈爾于19xx年成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余作品,如《新月集》、《飛鳥集》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著名詩集。
放映一段泰戈爾散文詩欣賞:《采果集》節選
l 云朵對我說:“我這就消散。”
l 黑夜對我說:“我這就投入火紅的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