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植物激素教案
[文字一] 赤霉素
1926年,科學家觀察到,當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會出現植株瘋長的現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結實率大大降低,因而稱為惡苗病。科學家將赤霉菌培養基的濾液噴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發現這些幼苗雖然沒有感染赤霉菌,卻出現了惡苗病的癥狀。1935年,科學家從培養基濾液中分離出致使水稻患惡苗病的物質,稱之為赤霉素(簡稱ga)
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物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成熟
[文字二] 細胞分裂素
1955年f.skoog等培養煙草髓部組織時,偶然在培養基中加入放置很久的鯡魚精子dna,髓部細胞分裂加快,如加入新鮮的dna,則全然無效,可是當新鮮的dna與培養基一起高壓滅菌后,又能促進細胞分裂。后來從從高壓滅菌過的dna降解物中分離出一種物質,化學成分是6—呋喃氨基嘌呤,它能促進細胞分裂,被命名為激動素。在激動素被發現后,又發現多種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激動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當前,把具有和激動素相同生理活性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稱為細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分裂。
[文字三] 脫落酸
植物在它的生活周期中,如果生活條件不適宜,部分器官(如果實、葉片等)就會脫落;或者到了生長季節終了,葉子就會脫落,生長就會停止,進入休眠。在這些過程中,植物體內就會產生一種抑制生長發育的植物激素,即脫落酸。
1964年,美國f.t.addicott等從未成熟將要脫落的棉桃中,提取出一種促進棉桃脫落的激素,命名為脫落素ⅱ(abscisinⅱ)。另外,英國p•f•wareing等從槭樹的將要脫落的葉子中,提取出一種促進芽休眠的激素,命名為休眠素(dormin)。后來證明,脫落素ⅱ和休眠素是同一物質。1965年確定其化學結構。1967年在第六屆國際生長物質會議上就統一稱為脫落酸(abscisic acid,簡稱 aba)。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
分布:將要脫落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文字四] 乙烯
早在19xx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neljubow報道,照明氣中的乙烯會引起黑暗中生長的豌豆幼苗,產生“三重反應”,他認為乙烯是生長調節劑。以后許多工作也說明煤氣、煤油爐氣體和各種煙霧,都有調節植物生長的效果,它們都含有乙烯。英國gane(1934)首先證明乙烯是植物的天然產物。美國crocker等認為乙烯是一種果實催熟激素,同時也有調節營養器官的作用。后來,由于氣相色譜技術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乙烯的研究。許多試驗證實,乙烯具有植物激素應有的一切特性。burg(1965)提出,乙烯是一種植物激素,以后得到公認。
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主要作用:促進果實成熟。
師:這是植物體內的5種激素,但是植物體內是不是僅有這樣5種激素呢?近20年來,科學家還發現植物體內還有一些天然物質也在調節著生長發育過程,如油菜素等。
師:植物體內有多種激素,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發揮作用是孤立的還是共同作用的呢?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一個例子。
[多媒體課件一段文字]
材料:科學家在對黃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細胞的伸長,但生長素濃度增高到一定值時,就會促進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過來又抑制了生長素促進切段細胞伸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