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教學案例2
1、《狼和狗》的故事
一只正在偷羊的狼,被獵狗發現了,邊逃邊諷刺狗說:“我雖然有時挨餓,但我是自由的,你吃得很飽,但你喪失自由比饑餓更難承受,
自由才是最可貴的。”狗被斥罵了一頓,悶悶不樂回到家中。它試著不
吃東西,剛剛餓了一天,感覺挨餓的滋味實在不好受,而自由是怎么回事,卻沒有辦法體會。心里罵狼,讓自由見鬼去吧,還是吃飽了舒服些。
這則寓言說明: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就不同,因而所獲得的認識也就不同。
2、《獅子和狐貍》的故事
一頭獅子鉆進山洞裝病,讓狐貍對其他野獸說:“獅子大王現在生病了,你們都應該去探望一下。”結
果,許多前往探視的野獸都有去無回,只有幫助過獅子的狐貍,來到洞口就不再往里走了。獅子問:“狐貍,你是我的親信,現在我身體非常不好,你怎么不進洞來看看我?”
狐貍說:“假如我沒有發現進了洞口的足跡有許許多多,而出來的足跡卻一個也沒有,我也許會進洞的。”
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獲得對該事物的正確認識。
3、《冠鳥與水》的故事一只渴極了的冠鳥將頭探進水罐中,無論怎樣努,都喝不到水。心想:“一定要喝到水,看著水而活活被渴死就太愚蠢了。”突然一陣風將碎石刮進水罐,水花從罐口濺出來,冠鳥受到啟發,立即銜來石塊,一塊塊丟人罐中,水緩緩升上來,冠鳥飽飲了一頓。這則寓言表明:辦事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
二、學講寓言,理解哲理。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的教學,不是簡單地教學生知識,而是教學生學習,教是為了不教,是教學生自學。”我在運用寓言講解哲理的同時,針對學生已有的寓言功底,誘導學生講寓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初步達到理
解基本原理的目的。
一位學生在我講了《獅子和狐貍》的故事后,他講了《蟬和狐貍》的故事。
狐貍站在樹下對蟬大加贊揚:“蟬啊蟬,你的歌聲真動聽,你的嗓音真迷人,快下來,讓我看看你是多大的動物發出這么響亮的聲音。”蟬識破了狐貍的詭計,摘了一片樹葉扔了下去,狐貍以為是蟬,撲了過去。蟬對狐貍說:“你這家伙,你以為是我下去了,那就錯了,自從我看見了狐貍的糞便里有蟬的翅膀,我對狐貍就有所警惕了。”
這位學生講完,立刻受到全班同學的熱烈歡迎,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后,學生們積極行動起來,搜集各種材料以備上課使用,大有欲與老師一比高低之勢。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對于教師而言,該是多么可喜的局面。
三、運用哲理,自創寓言。
在第三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后,就要不拘一格地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培養其創新精神。從運用寓言講解哲理,學講寓言理解哲理,到運用哲理自創寓言是學生在認知過程中一次質的飛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它使哲學教學由靜態模式上升為動態模式,從而使哲學教學具有新穎而獨到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