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1)廣義的理解,將人類有意識參與的一切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均理解為文化,提出文化就是人的非生理部分的總和,即除了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所有要素都屬于文化的范疇,這種廣義的“文化”同“文明”的含義相近,如大汶口文化、周口店文化。(2)狹義的理解,認為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3)“文化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介于上述兩個觀點之間的,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三個組成部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注意:(1)從本質上看,文化屬于精神范疇,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2)我們所講的“文化”,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同于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2.文化與文明文化與文明是兩個密切聯系而又有區別的范疇。(1)文化與文明的區別①文化作為社會歷史范疇,是與自然相比較而言的。文化越發展,表明人類的發展越是依賴于自己創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蠻、無知和愚昧相對立的,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②文明主要是指人類活動的結果,而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整個過程、活動方式以及活動手段。③文明一般專指人類活動的積極成果,而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一切結果,其中既有積極成果,也有消極成果。(2)文化與文明的聯系文化與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聯系著: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一個社會的文化進步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相應地也就越高。文化進步與文明水平的統一通過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表現出來,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而具體化。注意:“文化”與“文明”是兩個內涵不同、外延有異的概念。“文明”的涵義比“文化”廣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與“文化”相同的內涵,即指精神或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與“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3.文化的力量黨的xx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當今時代,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力量越來越大。(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民族的獨立和振興,民族精神的發揚和光大,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