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植根于幾千年延續發展的中華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凝結成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中華文化蘊涵著很強的創造力,激勵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不斷去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華文化又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注意: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種物質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具有兩面性。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制約和阻礙社會和個人的進步與發展。[例1] (·廣東)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表明 ( )a.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b.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c.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實踐同步d.文化創造的主體是知識分子[解析]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著名的音樂作品,一經問世即產生持續廣泛的影響說明a是正確的。題中不能體現文化形式的“豐富”,不選b。文化的發展雖由社會實踐推動,但作為社會意識范疇的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并不一定同步,不選c。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知識分子作用雖然重要,但也僅是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不能以部分替代整體,故不選d。[答案] a[例2] 下列對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文化是人所特有的,是人與生俱來的b.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因為文化只能是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c.人類的精神活動屬于文化范疇,而精神活動的產品屬于其他范疇d.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的含義和特點,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但并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因此文化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實踐,a項錯誤,d項正確。純粹“自然”的東西一定不能稱之為文化,但文化既包括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b項不應選。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都屬于文化,c項錯誤。[答案] d[例3] 幾年前,當中國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的時候,亞洲某國已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對此有關專家強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體現了 ( )①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②文化的傳承和發展③文化記載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④文化是不可取消和更改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記載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因此,通過傳統節日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是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發展也會發生變化,因此④是錯誤的。[答案] a[例4] 160多年來,《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被譯成20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對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