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1頁第5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32頁第1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和XX年遠景目標。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 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但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能讀懂法文科學書籍了。學習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好高務遠,而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藐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